感怀八首(其六)

伐木音久废,交友竟吾欺。

利害纷啖食,迫逐方交驰。

晨起践零露,四顾将安之。

东路阻山海,北走到临淄。

临淄古齐国,淳风亦早衰。

惟闻管敬仲,尝受鲍叔知。

其人今已殁,乡里失其依。

知音苟不存,仗剑起旋归。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戴良的《感怀八首(其六)》,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古代贤人的怀念。首句“伐木音久废”暗示了世风日下,传统的道德风尚被忽视;“交友竟吾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欺诈现象。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人们在利益驱动下的争斗,“利害纷啖食,迫逐方交驰”,反映了人心不古的社会状态。

诗人清晨起来,面对着零露,心中充满困惑,“四顾将安之”,不知何处寻求安宁。他试图寻找出路,却发现“东路阻山海,北走到临淄”,暗示了出路的艰难。临淄曾是齐国的都城,但淳朴的民风也已衰退。“惟闻管敬仲,尝受鲍叔知”提及历史上贤臣鲍叔牙与管仲的友谊,表达对古人高尚情操的向往,同时也感叹当今无人能及。

最后,诗人感慨“其人今已殁,乡里失其依”,表达了对古代贤人逝去的哀悼,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知音的无奈。诗人在感叹之余,决定“知音苟不存,仗剑起旋归”,表明若现实中找不到知音,他宁愿回归自然,保持独立的人格。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遭遇和历史典故,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和个人理想的坚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反思。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感怀八首(其八)

索居将永矣,浩然怀故都。

故都何处所,限此江与湖。

时时起望之,风波缅前涂。

独见双飞燕,连翩还我庐。

我庐有丛菊,近亦开几株。

恐从分别来,灵根日就芜。

请为语比邻,早把恶草除。

恶草除已尽,叹息复何如。

形式: 古风

游东湖

漾舟疑港断,进帆喜湖广。

境丽趣非一,路迷心已往。

云峰互稠沓,烟波纷滉瀁。

梵宇浮镜入,琳宫蹑屏上。

浪起孤屿沈,水落众山长。

隐隐草畔堤,悠悠芦际榜。

幽怀自此多,客情复谁奖?

身固脱虞阱,心犹寄尘网。

安得超世姿,来纵山泉赏。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赠别汪定海二首(其一)

前舟已云发,后舟更谁待。

春事动江皋,客愁满山海。

别晷只须臾,会期知何在?

亦既违素心,安得颜不改。

形式: 古风 押[贿]韵

赠别汪定海二首(其二)

故人忽已别,兀兀吾何适?

暮投甬东路,不见往来迹。

古寺静修廊,空斋冷虚壁。

独有阶上苔,犹如旧时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