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诗四十八首(其十三)

存神认取本来身,此理幽玄可学人。

无漏实成除有漏,迷津才出是通津。

浮生难保千年寿,仙世轻翻万劫春。

堪叹茫茫迷路者,甘将神作北邙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要领悟并保持真实的自我,这个道理深奥却能为人所学。
无漏之境实为消除有漏烦恼,迷失的渡口刚变为通达的路径。
短暂人生难以保有千年寿命,仙界变换快速如万劫春光。
令人感叹那些迷茫的人们,甘愿让精神化作北邙尘土。

注释

存神:保持精神。
本来身:真实的自我。
幽玄:深奥难解。
可学人:能为人所学习。
无漏:佛教中指超越世俗烦恼的状态。
有漏:有世俗烦恼。
迷津:迷失的渡口。
通津:通达的渡口。
浮生:短暂的人生。
千年寿:千年寿命。
仙世:仙境。
万劫春:万世的变迁。
茫茫迷路者:迷茫的人们。
北邙尘:北邙山,古代墓地代称,此处指死亡。

鉴赏

这首金丹诗是宋代道士张继先的作品,深含内丹修炼之理。首句“存神认取本来身”指的是保持住元神,认识到自己原本的真实存在,此处体现了道家追求长生不老、返璞归真的思想。

“此理幽玄可学人”表明这是一种深奥难懂但可以学习的人间智慧。这里强调的是内丹修炼是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去掌握的神秘知识。

“无漏实成除有漏,迷津才出是通津”则是在说达到无漏之境,摒弃世间一切烦恼(有漏),才能从迷茫中解脱出来,找到通往真理的路径。这里的“迷津”比喻人生如同在迷雾之中行走,而修炼则是指引出迷途。

“浮生难保千年寿,仙世轻翻万劫春”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和追求。生命短暂,如同浮云难以持久,即使能够活上千年也是极其困难的;而修炼成仙,则能在永恒的岁月中随意穿越,无惧于世间的劫难。

末句“堪叹茫茫迷路者,甘将神作北邙尘”则表现了诗人对于那些仍然处于迷茫之中的行者的感慨。他们宁愿自己的精神化为尘土,也不愿继续在无尽的迷雾中徘徊。这也反映出道家对世俗生命态度的超脱和对长生不老追求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内丹修炼的角度,探讨了生命、精神与长生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于超越凡尘、达到永恒境界的深切向往。

收录诗词(210)

张继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道正,“翛然子”。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葬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终生未娶,无子,有《虚靖语录》七卷。的思想影响了心学大师陆九渊。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天师、、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陈楠真人均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 字:嘉闻
  • 号:翛然子
  • 籍贯:林灵素真
  • 生卒年:1092-1127

相关古诗词

金丹诗四十八首(其十二)

黄芽至宝莫轻论,白雪通玄敢谩言。

不是野人藏秘诀,大都仙药俗难吞。

浮沉卯酉玄分路,变化龟蛇别有门。

万万学徒无一二,浪称道友满乾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金丹诗四十八首(其十一)

神仙妙用最难窥,学道多因欲道迷。

向此若能明水火,这回方得识东西。

真铅莫把凡铅杂,真妇休将世妇齐。

离坎自交身自泰,恁时方见是夫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金丹诗四十八首(其十)

莫论仙骨莫求丹,此理玄玄有正门。

迷者少能知返本,教人藉此以为根。

龟蛇大小宜频给,日月精华且总吞。

只自明师分剖后,难为荒野作丘坟。

形式: 七言律诗

金丹诗四十八首(其九)

扰扰浮生一梦间,几人回首锁三关。

黄婆压定分全易,白虎飞来投下难。

朱雀入炉三亩静,黑龟伏鼎一生闲。

昭昭妙理余知得,只欲藏机隐旧山。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