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问茅屋祭昭王。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凉的景象,丘陵上满是古墓,曾经繁华的衣冠族群已经不再。城墙与阙楼也被云雾所遮掩,草树在荒废中生长。这一切都昭示着一个强盛王朝的消亡和历史的沧桑。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一片荒凉之中,仍然有人怀念旧日的美德。诗人描绘了一间简陋的茅屋前,国人依旧举行祭祀昭王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对昔日英雄的怀念,也反映出人们对于传统和历史的敬仰之情。
通过对比鲜明的景象与心理活动,这首诗既展现了历史变迁的无常,也强调了文化记忆的持久性。
不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台作侍郎。
暂从相公平小寇,便归天阙致时康。
万里休言道路赊,有谁教汝度流沙。
只今中国方多事,不用无端更乱华。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
一纪尊名正,三时孝养荣。
高居朝圣主,厚德载群生。
武帐虚中禁,玄堂掩太平。
秋天笳鼓歇,松柏遍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