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可旻的《渔家傲·其十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于尘世烦恼的超脱。
"西望乐邦云杳隔",这里的“乐邦”指代的是仙境或美好之地,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美好世界的憧憬,但又被现实的障碍所阻隔。接下来的"一钩新月弯弯白"描绘了一轮明月如同挂钩般悬挂于空中,形状优美而且清澈,这里可能暗喻诗人内心的纯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欲往生何计策。劳魂魄"表达了诗人想要逃离现世的愿望,但又感到无从着手,因为在尘世间,人的精神总是受到种种束缚和磨难。下面的"弥陀一念声千百"中的“弥陀”指的是佛教中的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这里诗人通过对佛的称颂,表达了自己对于心灵解脱和精神寄托的渴望。
"金殿玉楼为屋宅。七重行树强松柏"则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场景,这里的“金殿玉楼”象征着高贵和纯净,而“七重行树强松柏”则形容了仙境中的树木繁茂,坚固不拔。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理想家园的向往。
"华里托生非血脉。真高格"这里的“华里”指的是美好的地方,“托生”即寄托生命,而“非血脉”则强调这种寄托不是基于血缘或世俗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和高洁境界的渴望。
最后的"乐天不是蓬莱客"中,“蓬莱客”指的是来往于仙境的人物,这里诗人自称“乐天”,意味着他已经达到了心灵上的解脱,与世俗隔绝,享受着精神世界的自由和快乐。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美好生活的描绘和追求,以及对于尘世烦恼的超越,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