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放翁今已矣,犹有未刊诗。
阅稿无三豕,还书欠一鸱。
听儿弦诵罢,留客笑谈时。
发越吟边思,心香答所知。
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叶茵的作品,表达了对已故诗人的怀念和赞美之情。"放翁今已矣,犹有未刊诗"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中的主题,即放翁虽然去世,但他留下的未发表的诗篇依然存在,显示出诗人对文学传承的尊重与期待。
接下来的"阅稿无三豕,还书欠一鸱"则是用古代编辑校订图书时常用的比喻,意指在审视放翁未刊诗作时,那些精美的词句和章节就像珍贵的三豕(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以洁白著称)一样稀少,而那些尚需修正之处则如同欠缺一只鸱(古代书写时用来比喻文字的错误或不足),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敬意和对其文学遗产的珍视。
"听儿弦诵罢,留客笑谈时"这两句则转换了情境,将读者带入一种温馨的场景:在孩子们朗诵放翁诗作之后,主人留住宾客,一起微笑着交谈,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其文学生命力的赞颂。
最后两句"发越吟边思,心香答所知"则深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发越"指的是长江流域一带,而"吟边思"则是在这种地理环境中吟咏放翁之诗,借以抒发自己的边塞思念。而"心香答所知"则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朋友、对文学的理解和回应,这里的"心香"象征着纯洁而深厚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放翁未刊诗作的赞美,以及对其文学遗产的珍视,展现了作者叶茵的深情怀念和对友人精神世界的致敬。
不详
不慕荣利,萧闲自放,名其所居曰“顺适堂”,与徐玑、林洪相唱和。其诗闲雅清矫,与魏野、林逋风格相近,如《古意》、《竹风水月》等多为淡泊清雅之作。著《顺适堂吟稿》五卷
别子若为久,于心终不忘。
一杯评旧雨,两鬓对新霜。
客里春行早,愁边夜坐长。
明时成摈弃,无语及淮乡。
为谒先儒马鬣茔,倚藤得得上天平。
直疑寺外崚嶒石,犹是胸中数万兵。
松障四开心目快,山泉一歃骨毛清。
坐间恰动思亲念,隐隐白云何处生。
著足万松关,东州第一山。
听泉穷地脉,历栈近天颜。
奎画疏烟外,钟声远树间。
衲翁曾有约,分我片时閒。
萧萧檐角雨,冉冉雨中舟。
年老难于别,春寒重却愁。
风窗乱书叶,尘壁暗灯篝。
夜半无来雁,披衣对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