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文信国事四首(其三)

国势已离天命去,孤臣狼狈阻残兵。

分当如此馀非计,事讫无成死有名。

平日公卿咸肉食,千年忠义属书生。

天心悔祸宁无日,惜不令公见肃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咏文信国事四首》中的第三首,通过对历史人物文天祥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忠诚与正义的深刻思考。

首句“国势已离天命去”,描绘了国家命运的衰败,暗示了南宋末年国力衰退的历史背景。接着,“孤臣狼狈阻残兵”一句,形象地刻画了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作为孤臣面对残兵败将时的艰难处境,表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无奈。

“分当如此馀非计,事讫无成死有名。”这两句表达了文天祥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接受,以及即使最终未能改变国家的命运,但他的牺牲和忠诚将永载史册,留下千古英名。这种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体现了诗人的深沉思考。

“平日公卿咸肉食,千年忠义属书生。”这一对比句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与文人坚守的道德准则之间的鲜明反差,强调了文天祥等文人学者在乱世中坚持正义的可贵品质。

最后,“天心悔祸宁无日,惜不令公见肃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认为上天终会悔悟并带来和平,可惜未能让像文天祥这样的忠臣良将见证到国家的清明与安定。这既是对历史的哀叹,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文天祥的追忆,深刻反映了忠诚、正义与历史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咏文信国事四首(其四)

南北间关百战馀,此身宗社许驰驱。

可怜功业惟诗在,自决存亡与国俱。

强敌至残犹叹服,皇天无意竟何如。

平生心事堪谁诉,漫托他年半纸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枕上闻雨有怀宜兴杭道卿

三更风雨闹虚檐,灯焰寥寥抱枕眠。

应有旅游人不寐,凄凉莫到小楼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厓山大忠祠(其一)

鼎湖龙远野云阴,慷慨中流誓国心。

臣力不支香气竭,忠䰟有限海波深。

百年仁义空澌尽,此日神州遂陆沉。

峻节奇功磨不得,崖山突兀自千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厓山大忠祠(其二)

皇天不祐宰臣谋,万里楼船一浪休。

飘荡已知吾事去,覆亡安用此身浮。

祗今潮自如期至,终古江应不尽流。

折戟并销尘海换,行人犹自说碙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