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纻歌

江头蓬沓走吴女,浣水为花朝浣纻。

昼随睛网晒日中,夜覆井阑飘白露。

织成素雪裁称身,夫为吴王戍柏举。

田家岁绩供布缕,独夜讵如妾愁苦。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边忙碌穿梭着吴地女子,她们用浣水制作花朵般的图案在苎麻上。
白天她们让织物在晴天的阳光下晾晒,夜晚则覆盖在井栏上,留下白露点点。
织出的布如素白雪花般合身,丈夫远赴吴王驻扎的柏举戍守边疆。
农家妇女辛苦一年,织布供衣,但夜晚的孤独怎比得过我心中的愁苦。

注释

蓬沓:形容人多杂乱。
吴女:指吴地的女子。
浣水:清洗、洗涤。
纻:苎麻,一种植物纤维,用于纺织。
睛网:晴天的阳光,比喻明亮的光线。
戍柏举:古代地名,此处指丈夫戍守的地方。
绩:纺织,绩麻。
愁苦:内心的忧虑和痛苦。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劳动场景和人物情感。首句“江头蓬沓走吴女”,生动地刻画了吴地女子忙碌的身影,如同江边草丛中的鸟儿纷飞,表现出她们勤劳的特质。次句“浣水为花朝浣纻”则写女子们在河边洗涤苎麻,仿佛将清水赋予花朵般的美丽。

接下来,“昼随睛网晒日中”描绘了她们白天在阳光下晾晒衣物的场景,而“夜覆井阑飘白露”则暗示了夜晚辛勤工作的辛苦,即使露水沾湿衣裳,她们也无暇顾及。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劳动妇女的坚韧与辛劳。

“织成素雪裁称身”形容女子们精心纺织的衣物如素雪般洁白,但“夫为吴王戍柏举”一句揭示了她们背后的家庭责任,丈夫远赴战场,留下她们独自承担起家庭的纺织劳作。

最后两句“田家岁绩供布缕,独夜讵如妾愁苦”直抒胸臆,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自身生活的艰难,表达了深深的哀愁。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94)

谢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皋父,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 字:皋羽
  • 号:宋累
  • 生卒年:1249—1295

相关古诗词

池上萍

浮萍随涨水,上到荷叶端。

水退不得下,犹粘花萼间。

花殷青已见,叶翠枯始斑。

何如根在水,根蒂相团团。

人生慕高远,风云事跻攀。

绝髯尚号叫,化为鹤与猿。

幸未及枯槁,万里吾当还。

形式: 古风

宝幢山寻黄提刑震旧避地处

甬东寺里逢陈若,双袖龙钟行带索。

问知黄公旧避逃,宝幢山下坐丛薄。

日惟一食祷先灵,不愿拾得不死药。

仰天呼号得正终,一往不复至城郭。

公初著书女立旁,公死母亡家濩落。

子为户曹取公女,欲叙因由无与语。

得来与子行林莽,月落山空识其处。

形式: 古风

采药候潮山宿山顶精蓝夜中望海

蛟门南去鸟,此地望迢迢。

积湿侵幡黑,生寒入梦飘。

见灯归舶夜,闻偈解衣朝。

土植皆为药,山枝不满樵。

暗光珠母徙,秋影石花消。

拟候槎回汉,宁甘客老辽。

却寻徐福岛,因问秦皇桥。

于彼看日出,羽旌焉可招。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城西废园

水门夹西雨连越,邺瓦耕残莎草茁。

谁知当日夫容园,湿路迷城暗车辙。

夫容青根联戚里,美人对博蓬山里。

潮痕欲上红露晞,知是日高梳洗起。

园南禁绝人行道,中有民间旧宿草。

废园起垡鸣窃脂,寒食始应通祭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