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翻译

黄昏时分,雨下得纷纷绵绵,夜里无风一片寂静,天气更加寒冷。
只觉得被褥没有丝毫暖意,就像水泼在上面,不知道庭院已经堆上雪了。
半夜看到屋檐上的一片寒光,以为是曙色从帘幕透过来,误以为天将五更,其实是屋檐上的冰溜子。
早晨起来扫除积雪登上北台,只见一片茫茫,只有马耳山露出了双峰尖。
雪后初晴,城头乌鸦开始上下翻飞,路上融化的积雪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粘糊在车上。
下雪了冻得诗人两肩收起来了,都起了鸡皮疙瘩。雪地所反射的光太耀眼了,照得双眼都花了。
大雪灭蝗虫,覆盖麦子,来年百姓麦子该会长得很茂盛。
本应歌颂瑞雪,但我已老病,诗力减退,只能空忆刘叉吟诵他的《冰柱》了。

注释

北台:超然台,在山东诸城县北城上。
堆盐:谢安侄儿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句。
幌:帘幕。
马耳: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
刘叉: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籍贯等均不详。
活动在元和年代。
韩愈善接天下士,他慕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二人之上。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深夜降雪后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雪后静谧而又略带荒凉的情境。黄昏时分,细雨如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夜色渐浓,无风却预示着严寒即将来临。这两句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又静谧的氛围,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这里通过对比手法,衾裯之湿冷如同泼水一般,与外面积雪形成鲜明对照。诗人巧妙地利用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和景象,既表达了室内的温暖与舒适,也映射出室外的寒冷与洁白。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五更即是黎明前的时刻,诗中写到这时候天已亮起,墙壁上的冰雪开始融化,滴水的声音清晰可闻。这两句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传达了一种静谧而又孤寂的情感。

“试埽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最后两句诗人提到自己在北台上用草帚清扫积雪,去观察马匹的情况。这里的“双尖”可能指的是马耳朵被雪覆盖后的形状。这段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心观察,也反映出他在严寒中关照生灵的一种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夜间降雪后景象的精致刻画,展现了诗人独到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情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谢人见和前篇二首(其一)

已分酒杯欺浅懦,敢将诗律斗深严。

渔蓑句好应须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败履尚存东郭足,飞花又舞谪仙檐。

书生事业真堪笑,忍冻孤吟笔退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谢人见和前篇二首(其二)

九陌凄风战齿牙,银杯逐马带随车。

也知不作坚牢玉,无奈能开顷刻花。

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

台前日暖君须爱,冰下寒鱼渐可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除夜病中赠段屯田

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

岁暮日斜时,还为昔人叹。

今年一线在,那复堪把玩。

欲起强持酒,故交云雨散。

惟有病相寻,空斋为老伴。

萧条灯火冷,寒夜何时旦。

倦仆触屏风,饥鼯嗅空案。

数朝闭阁卧,霜发秋蓬乱。

传闻使者来,策杖就梳盥。

书来苦安慰,不怪造请缓。

大夫忠烈后,高义金石贯。

要当击权豪,未肯觑衰懦。

此生何所似,暗尽灰中炭。

归田计已决,此邦聊假馆。

三径粗成资,一枝有馀暖。

愿君更信宿,庶奉一笑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