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遇(其十一)》由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名利的深刻反思与超脱追求。诗中以“一破名利关”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暗示诗人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名利束缚,达到了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
接下来,“觉非如不及”,进一步阐述了这种超越后的内心感受,仿佛在名利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而现在终于找回了真正的自我。接着,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名利的诱惑比作“设膻游蚁聚,张烛飞蛾集”,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名利面前的盲目追逐和牺牲,如同蚂蚁聚集于食物,飞蛾扑向火焰,不顾一切地追求短暂的满足。
“得嗜性所便,近死乃逾疾”则揭示了人们在名利的驱使下,往往忽视了生命的真正价值,不惜以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去追求虚幻的成就。这句诗警示人们要警惕名利的陷阱,避免为了短暂的快乐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最后,“何如五彩囊,采露华山室。无事风尘眼,仙童坐相失。”诗人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五彩囊”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华山室”则是远离尘嚣、接近自然的理想之地。“无事风尘眼”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的纷扰,过上平静生活的愿望,“仙童坐相失”则可能暗含了对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名利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