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一六九)

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

逢见一群女,端正容貌美。

头戴蜀样花,燕脂涂粉腻。

金钏镂银朵,罗衣绯红紫。

朱颜类神仙,香带氛氲气。

时人皆顾盼,痴爱染心意。

谓言世无双,魂影随他去。

狗咬枯骨头,虚自舐唇齿。

不解返思量,与畜何曾异。

今成白发婆,老陋若精魅。

无始由狗心,不超解脱地。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暂时离开山间,来到城隍庙中。
遇见一群女子,容貌端庄美丽。
她们头戴蜀地风格的花朵,脸颊上涂抹着胭脂,显得娇艳。
她们手腕戴着金钏,银花朵镶嵌其中,身穿华丽的罗衣,色彩斑斓。
她们容颜如仙子,身上的香气缭绕。
当时的人们都注视着她们,心中痴迷,情意渐生。
人们常说世间再无双,她们的魂魄仿佛被带走。
这就像狗舔舐枯骨,徒然渴望却无所得。
他们不懂反思,与动物的欲望有何区别。
如今我已变成白发老妇,丑陋如同妖怪。
一切源于当初的狗性,无法超脱轮回。

注释

暂:暂时。
城隍里:城隍庙。
端正:正直、端庄。
蜀样花:蜀地特色的花朵。
燕脂:古代妇女使用的红色化妆品。
金钏:古代妇女佩戴的金银手镯。
罗衣:丝织的华丽衣服。
朱颜:红润的面色。
氛氲气:香气缭绕。
顾盼:回头看或注视。
痴爱:深深的迷恋。
世无双:世间独一无二。
狗咬枯骨头:比喻徒劳无功的行为。
畜:这里指动物的欲望。
白发婆:年老的妇人。
精魅:形容丑陋的老态。
狗心:比喻原始、低下的欲望。
解脱地:佛教中指超脱轮回的境地。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都市生活和女性美貌的诗歌,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来表达诗人对世俗纷争和心灵超脱的思考。首先,“侬家暂下山”设置了一个从自然回到城市生活的情境,接着“入到城隍里”具体化了这个场景,读者可以想象诗人所处的是一个有城墙环绕的古代都市。

在这座城市中,诗人遇见了一群女子,“逢见一群女,端正容貌美”,这些女子通过“头戴蜀样花”和“燕脂涂粉腻”的形象,被描绘得如同仙子一般。他们佩戴的饰物“金钏镂银朵”,穿着的衣物“罗衣绯红紫”,都显示出一种高贵和华丽。

然而,这些女子的美貌并没有让诗人感到惊艳,反而是“时人皆顾盼,痴爱染心意”。这里的“时人”指的是当下的普通人,他们被这些女人的美貌所吸引,甚至达到“谓言世无双,魂影随他去”的地步。

诗歌在此转折,“狗咬枯骨头,虚自舐唇齿”,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物欲横流和人心不古。紧接着的“不解返思量,与畜何曾异”则表达了诗人的困惑与反省:在这纷扰的世俗中,人类难道与动物无异?

最后,“今成白发婆,老陋若精魅”,诗人通过自身的老态来反观生命和价值。结尾的“无始由狗心,不超解脱地”则是对前述情景的一种哲学性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超然与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观察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一七○)

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

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

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

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一七一)

我见世间人,茫茫走路尘。

不知此中事,将何为去津。

荣华能几日,眷属片时亲。

纵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贫。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诗三百三首(其一七二)

自闻梁朝日,四依诸贤士。

宝志万回师,四仙傅大士。

显扬一代教,作时如来使。

造建僧伽蓝,信心归佛理。

虽乃得如斯,有为多患累。

与道殊悬远,折西补东尔。

不达无为功,损多益少利。

有声而无形,至今何处去。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一七四)

养女畏太多,已生须训诱。

捺头遣小心,鞭背令缄口。

未解乘机杼,那堪事箕帚。

张婆语驴驹,汝大不如母。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