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道士李道纯所作的《自得》组诗中的第五首,以“自得”为主题,展现了修炼内功、达到身心和谐、心灵纯净的境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传达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首句“自得身心定”,开篇点题,强调通过修炼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宁静。接着,“凝神固气精”进一步阐述修炼的具体方法,即集中精神,稳固气息,提升内在能量。这两句描绘了修炼者在追求内心平静与力量提升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状态。
“身闲超有漏,心寂证无生”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修炼的境界。身闲意味着身体的自由与放松,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心寂则指心灵的寂静,达到了与宇宙万物同在的境界,证明了生命的本质在于无生无灭,体现了道家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乌兔从来去,乾坤任变更”运用了乌兔(日月)的象征,表示时间的流逝与宇宙的变迁,但修炼者的心灵却能超越这些外在的变化,保持内心的恒定与不变。这反映了道家哲学中关于顺应自然、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思想。
最后,“廓然无所碍,独露大光明”表达了修炼者达到的最高境界——心灵的开阔与光明。廓然,意为广阔无垠;无所碍,则意味着没有任何障碍或束缚;大光明,则象征着智慧与真理的光辉。整句话描绘了一个心灵自由、智慧通达、充满光明的境界,是修炼者最终追求的目标。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道家修炼的精髓,即通过内观自我、超越物质与时间的限制,达到心灵的纯净与智慧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