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

羽卫森森西向秦,山川历历在清晨。

晴云稍卷寒岩树,宿雨能销御路尘。

圣德由来合天道,灵符即此应时巡。

遗贤一一皆羁致,犹欲高深访隐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卫士整齐如林,向西朝向秦地进发,山川景色在清晨中历历在目。
晴朗的云朵轻轻卷起寒岩上的树木,隔夜的雨水洗净了御道上的尘埃。
皇上的圣德向来顺应天道,此次巡幸正是灵符应验之时。
已将遗漏的贤才一一寻访并招致麾下,但仍渴望深入山林探访隐逸之士。

注释

羽卫:指皇帝出行时的卫队,因服饰华丽、排列有序而形象地比喻为羽毛般整齐。
森森:形容密集而整齐的样子。
西向秦:朝向西面的秦地(泛指西部地区)行进。
山川:山岭与河流,泛指自然风光。
历历:清晰可数,形容景象分明。
晴云:晴朗的云朵。
稍卷:轻轻卷起。
寒岩树:生长在寒冷山岩上的树木。
宿雨:隔夜的雨水。
能销:能够洗净、消除。
御路尘:专供皇帝行走的道路上的尘土。
圣德:对皇帝品德的尊称,形容其神圣而高尚。
由来:向来,一直以来。
合天道:符合、顺应天道,即自然法则或上天意志。
灵符:象征吉祥、预示天意的符瑞,此处指皇帝出行的吉兆。
即此:就在此时。
应时巡:应验于此时的巡幸,即皇帝出行视察。
遗贤:遗漏的贤才,未被发现或未被任用的有才之士。
一一皆羁致:一个不落地寻访并招引到朝廷。
犹欲:仍然想要,还希望。
高深:指高山深谷,引申为偏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
访隐沦:探访隐居的贤人,即隐逸之士。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名为《奉和圣制早发三乡山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君主圣德的颂扬。

“羽卫森森西向秦”开篇即设定了壮丽的画面,羽林如织的军队护卫着朝廷西行前往秦地。"山川历历在清晨"则展现了一幅清新脱俗的早晨山水景象。

接下来的“晴云稍卷寒岩树,宿雨能销御路尘”描绘了一个天气晴朗、微风轻拂山林,去除道路上积尘的美好场景。这里的“御路”暗示了帝王的行迹,而“宿雨能销”则是对君主圣德的一种隐喻,意味着君主的恩泽能够洗涤人心。

"圣德由来合天道,灵符即此应时巡"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皇帝崇高德行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的赞美,以及对皇帝使用神秘符号进行时刻巡查的肯定。这里的“灵符”可能指的是象征皇权的各种仪式或物品。

最后,“遗贤一一皆羁致,犹欲高深访隐沦”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隐藏在深山之中、未被世人发现的人才的寻觅之心。"遗贤"指的是那些被埋没或未被重用的贤能之士,而“羁致”则意味着这些人才都被召集起来。“犹欲高深访隐沦”展示了诗人不满足于现状,仍希望能够找到更多隐藏的优秀人物。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而且还通过对皇帝圣德的颂扬和对人才的寻觅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奉和圣制次琼岳韵

山祗亦望幸,云雨见灵心。

岳馆逢朝霁,关门解宿阴。

咸京天上近,清渭日边临。

我武因冬狩,何言是即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东土淹龙驾,西人望翠华。

山川祗询物,宫观岂为家。

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

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

孔门太山下,不见登封时。

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

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

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奉和圣制送李尚书入蜀

眷言感忠义,何有间山川。

徇节今如此,离情空复然。

皇心在勤恤,德泽委昭宣。

周月成功后,明年或劳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