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其一)

皤皤六十翁,碌碌三男子。

阿柴冠尚痴,阿㭲晬欲死。

槃也年未彊,早为贫出仕。

家庭所训诲,仕亦当念此。

敬则能莅官,敏则能决事。

事长如严师,择交必端士。

僮亦人子耳,勿以盛气使。

只效龙伯高,芳名播青史。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位六旬老翁,三个忙碌的儿子。
阿柴头戴痴傻帽,阿㭲孩子病得要命。
槃也年纪还不大,因贫困早早踏入仕途。
牢记家教的训诫,做官也要想到这些。
恭敬才能胜任官职,敏捷才能处理事务。
对待长辈如同严师,交友定要选正直之人。
仆童也是人家的孩子,别用傲慢相待。
只学龙伯高那样的人,让美名流传青史。

注释

皤皤:形容老人白发苍苍。
翁:老人。
碌碌:忙碌的样子。
男子:儿子。
阿柴:可能指人物名字。
冠:帽子。
痴:痴傻。
阿㭲:又一个可能的人物名字。
晬:病重。
槃也:槃可能是人名。
彊:强壮。
贫:贫穷。
出仕:步入仕途。
家庭:家庭。
训诲:教导。
敬:恭敬。
莅官:担任官职。
敏:敏捷。
决事:处理事情。
事长:侍奉长辈。
严师:严格的老师。
择交:选择朋友。
端士:正直的人。
僮:仆童。
盛气:傲慢的态度。
龙伯高:历史上有德行的人。
芳名:美好的名声。
播:流传。
青史:史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六十岁的老翁和三个年轻男子的景象,他们都在忙碌着某些事情。其中,"阿柴冠尚痴"一句,表达出对年轻时光的留恋不舍;而"阿㭲晬欲死"则透露出一种生命力消退和对于死亡的无奈接受。

诗人自述自己年纪尚轻就步入仕途,家庭的教诲仍然铭记在心。这里传达了对敬业精神的重视,以及处理事情时应有的决断能力。"事长如严师"一句,强调了经验和知识积累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择交必端士"则提醒读者选择朋友时应追求品德高尚。

接下来的"僮亦人子耳,勿以盛气使"表达出对待仆从态度的谆嘱,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而对他们颐指气使。最后,诗人鼓励长子要效仿古代名士龙伯高,以德行和美好的名字流传后世。

这首诗通过对父子之间教诲和期望的描绘,展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家庭教育、个人修养以及品格培育的传统价值观。

收录诗词(318)

吴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字:叔永
  • 籍贯:潼川
  • 生卒年: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其三)

仕历四千石,官联六尚书。

耕无田二顷,居无宅一区。

余岂不念子,皇皇事田庐。

多藏损其志,厚殖益尔愚。

贫乃好消息,此言诚不迂。

子官视庾氏,俸廪颇有馀。

疏花会结果,小水长通渠。

形式: 古风

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其四)

援以书戒子,子竟不若翁。

陶以诗责儿,儿只如顽童。

房公岂不智,集此书屏风。

堂基未及搆,手泽俱成空。

乃知贵胄门,美业真难终。

子虽有良质,须用磨琢功。

射御亦是学,不妨随元戎。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送长儿槃赴金陵典斛(其二)

悲莫悲生离,老至悲转切。

阿爹领宾送,诸母持酒别。

大妇前致辞,忽忽颜不悦。

归来视季女,一夕亦永诀。

人事长如此,有怀向谁说。

泪缘亲爱滋,心以忧患折。

去去勿重陈,秦淮对明月。

形式: 古风

送李伯勇分教阆州

明王不兴威凤衰,直笔无传老麟死。

春秋大谊炳如日,读者昏昏视为史。

濂溪之后伊川程,文字虽少源流真。

抉开宝藏得胡子,一洗纸上千秋尘。

伯兮有勇弗可遏,高阁诸儒祖河洛。

群玉洞见标月指,众醉醒闻候风铎。

当年进书一布衣,能取天上清名归。

秋澄讲幄玉色动,春拂秘馆芸香霏。

红尘不踏东华路,绿绮还携阆风去。

舟行若上离堆山,莫把鲁公雄文劲笔埋没苍苔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