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仙郎偏好道,凿沼象瀛洲。
鱼乐随情性,船行任去留。
秦人辨鸡犬,尧日识巢由。
归客衡门外,仍怜返景幽。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自在悠然的生活状态。开篇"仙郎偏好道,凿沼象瀛洲"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家思想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欣赏。"鱼乐随情性,船行任去留"则写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趣,展现了一种不为物喜,不为物忧的超脱态度。
接下来的"秦人辨鸡犬,尧日识巢由"两句,是对古代圣君尧舜时期人民生活安宁、能够识别方向(巢由,即天文地理)的赞美。这里的“秦人”可能是指古代居民的一种泛称。
最后,“归客衡门外,仍怜返景幽”则写出了诗人对于归途中所见风光的留恋之情,以及对山野自然景色的深深眷恋。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情感寄托,也反映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生活理想。语言流畅,意境淡远,是一篇抒情性质的山水田园诗。
不详
唐代著名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
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
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
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
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
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
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
还言證法性,归去比黄金。
郡有化城最,西穷叠嶂深。
松门当涧口,石路在峰心。
幽见夕阳霁,高逢暮雨阴。
佛身瞻绀发,宝地践黄金。
云向竹溪尽,月从花洞临。
因物成真悟,遗世在兹岑。
道林隐形胜,向背临层霄。
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
珊珊宝幡挂,焰焰明灯烧。
迟日半空谷,春风连上潮。
少凭水木兴,暂令身心调。
愿谢携手客,兹山禅诵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