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三子

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

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

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

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

唤耶我欲去,此语那可思。

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

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

形式: 古风

翻译

夫妻死时葬同一穴,贫穷时父子被迫分离。
世间哪有这般苦痛,从前听说如今亲眼所见。
母亲看着前面三个孩子,却无法挽留他们。
哎,为何命运如此无情,让我陷入这样的境地。
有个女孩刚及笄,已懂得生离的悲伤。
她枕着我,不愿起身,怕我会离开。
大儿子还小,学习说话,连礼节都还未熟练。
他喊妈妈我要走,这话语怎能承受。
小婴儿还在襁褓中,怀抱中仍感受母爱的温柔。
你的哭声仿佛还在耳边,我心中满是对你的思念。

注释

夫妇:夫妻。
同穴:葬在一起。
贫贱:贫穷。
宁:哪里。
昔闻:以前听说。
今见:现在看到。
母前:母亲看着前面。
熟视:仔细看。
追:挽留。
胡:怎么。
仁:仁慈。
使我:让我。
初束发:刚及笄。
生离:生离别。
不肯:不愿。
辞:离开。
语言:说话。
拜揖:行礼。
胜衣:穿衣服。
唤耶:喊妈妈。
去:离开。
那可思:怎能承受。
襁褓:婴儿的被子。
抱负:怀抱。
母慈:母爱。
汝:你。
哭犹在耳:哭声还在耳边。
人得知:我心中记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别三子》,表达了诗人因生活困苦而被迫与家人分离的悲痛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夫妇间的生死相随,父子间的贫贱离散,展现了家庭的苦难和亲情的深重。诗人感慨万分,尤其是对三个孩子的描述,最小的孩子尚在怀抱,其哭声犹在耳边,让人心酸。诗中的“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等句,细腻地刻画了孩子们的无助和诗人内心的无奈与不舍。整体上,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家国离乱之作,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深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别刘郎

一别已六载,相逢有馀哀。

公私两多事,灾病百相催。

无酒与君别,有怀向谁开。

深知百里远,肯为老夫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别圆澄禅师

法施老人卧不出,呼我取别行问疾。

摩盘拭箸劝一饱,少待须臾莫苍猝。

早年著眼觑文字,万卷初无一言契。

多生绮语未经忏,半世虚名足为累。

此去它来尚有缘,头童齿豁恐无年。

慇勤三请久住世,弊恶可念未可捐。

平生准拟西行计,老著人间此何意。

他生佛会见头陀,知是当年老居士。

形式: 古风

拟古

盎中有声囊不瘿,咽息不如带加紧。

人生七十今已半,一饱无时何可忍。

公侯早岁有如此,奴婢蓐食支夜永。

向来糠籺之子孙,居邻无僧家有井。

形式: 古风

还里

旷士爱吾庐,游子悲故乡。

慷慨四方志,老衰但悲伤。

虚名自成误,失得略相当。

暮年还家乐,未觉道路长。

闾里喜我来,车马塞康庄。

争前借言色,草木亦晶光。

向来千人聚,一老独倘佯。

手开南阳阡,松柏郁苍苍。

永愿守一丘,脱身万里航。

平生功名念,倒海浣我肠。

款段引下泽,断弦更空觞。

尚恐北山南,有文移路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