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圆澄禅师

法施老人卧不出,呼我取别行问疾。

摩盘拭箸劝一饱,少待须臾莫苍猝。

早年著眼觑文字,万卷初无一言契。

多生绮语未经忏,半世虚名足为累。

此去它来尚有缘,头童齿豁恐无年。

慇勤三请久住世,弊恶可念未可捐。

平生准拟西行计,老著人间此何意。

他生佛会见头陀,知是当年老居士。

形式: 古风

翻译

法施老人卧病在床,不愿出门,叫我去问候并告别。
他用摩盘擦拭筷子,极力劝我饱餐一顿,稍等片刻,不要匆忙离去。
早年间他专注于读书写字,虽然读了很多书,却找不到共鸣。
一生中他说了许多华丽的言辞,但并未真心悔过,虚名反而成了负担。
虽然今后可能再无相见之日,但他担心自己头发稀疏、牙齿脱落,时日无多。
他恳切地请求我多留一段时间,尽管他的缺点明显,但不应轻易放弃。
他年轻时曾计划西行,如今老矣,这在人间有何意义呢?
或许在来世,我会在佛前遇见他,那时他将是当年那位老居士。

注释

法施:指修行之人以佛法布施。
卧不出:卧病在床,不能外出。
觑:看,关注。
一言契:共鸣的语言。
半世虚名:大半生的名誉。
头童齿豁:形容人衰老,头发稀疏,牙齿脱落。
弊恶:缺点,过错。
准拟:打算,计划。
头陀:佛教中的苦行僧。
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徒,非出家僧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为告别圆澄禅师所作,表达了对禅师的敬仰与惜别之情。首句“法施老人卧不出”描绘了禅师年事已高但仍关心他人的形象。接着,“摩盘拭箸劝一饱”写禅师的热情款待,希望他在离开前能吃饱。诗中提到禅师年轻时专注于佛法,但并未找到共鸣,暗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遗憾。

“多生绮语未经忏,半世虚名足为累”揭示了禅师可能对自己的过去有所反思,认识到过多的语言和虚名并非真正的解脱。诗人感慨“此去它来尚有缘”,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担忧禅师的身体状况,“头童齿豁恐无年”。

最后两句“平生准拟西行计,老著人间此何意”表达了诗人不解禅师为何在晚年还留在世间,暗示禅师可能还有未了的心愿。结尾以“他生佛会见头陀,知是当年老居士”寄寓对禅师来世再会的期许,以及对禅师身份的肯定。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体现了诗人对禅师的敬仰,也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拟古

盎中有声囊不瘿,咽息不如带加紧。

人生七十今已半,一饱无时何可忍。

公侯早岁有如此,奴婢蓐食支夜永。

向来糠籺之子孙,居邻无僧家有井。

形式: 古风

还里

旷士爱吾庐,游子悲故乡。

慷慨四方志,老衰但悲伤。

虚名自成误,失得略相当。

暮年还家乐,未觉道路长。

闾里喜我来,车马塞康庄。

争前借言色,草木亦晶光。

向来千人聚,一老独倘佯。

手开南阳阡,松柏郁苍苍。

永愿守一丘,脱身万里航。

平生功名念,倒海浣我肠。

款段引下泽,断弦更空觞。

尚恐北山南,有文移路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陈留市隐者

陈留人物后,疑有隐屠耕。

斯人岂其徒,满腹一杯羹。

婷婷小家子,与翁同醉醒。

薄暮行且歌,问之讳姓名。

子岂达者与,槁竹聊一鸣。

老生何所因,稍稍声过情。

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

诗书工发冢,刀籋得养生。

飞走不同穴,孔突不暇黔。

形式: 古风

和苏公洞庭春色

洞庭千木奴,寸丝不挂手。

来输步兵厨,酿作青田酒。

王家玉东西,未觉岁华走。

方从罗浮山,已作南阳寿。

还将瓮头春,慰子雪入牖。

我方缚禅律,一举烦屡嗅。

东坡酒中仙,醉墨粲星斗。

诗成以属我,千金须弊帚。

何曾樽俎间,著客面黧黝。

定须笑美人,蘸甲不濡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