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

云起欲为雨,中川分晦明。

才惊横岭断,已觉疏林鸣。

空际旱尘灭,虚堂凉思生。

颓檐滴沥馀,忽作流泉倾。

况此高人居,地偏园景清。

芳馨杂悄茜,俯仰同鲜荣。

我来偶兹适,中怀澹无营。

归路绿泱漭,因之想岩耕。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云层涌起似乎要下雨,江面忽明忽暗。
刚刚惊叹山岭被云遮断,又听见稀疏树林中的鸟鸣声。
天空中干旱的尘埃消失,空旷的厅堂带来清凉思绪。
屋檐上的水滴滴落,忽然像山泉倾泻而下。
更何况这高尚的人居住在此,地方偏僻,园林景色清幽。
芬芳的花香与寂静的绿色交织,抬头低头都充满生机。
我偶然来访,内心平静无所求。
归途上满眼绿色,让我想象着在山岩间耕作。

注释

晦明:阴晴不明,光线忽明忽暗。
横岭:横跨山岭。
疏林:稀疏的树林。
空际:天空中。
虚堂:空旷的厅堂。
颓檐:破败的屋檐。
岩耕:在岩石上耕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雨后景象。开篇即以"云起欲为雨,中川分晦明"展现了天气变化之际的自然景观,云彩汇聚欲成暴雨,而河川间却又显得昏暗与明亮并存,彰显出一幅多变的天空画卷。

紧接着"才惊横岭断,已觉疏林鸣"两句,以惊叹的口吻描绘了雷声震响、山峦间断续回荡的景象,同时又传来了远处林中鸟鸣之声,营造出一种雨后初晴的生机勃勃。

接着三四句"空际旱尘灭,虚堂凉思生。颓檐滴沥馀,忽作流泉倾"则转向室内环境和细微之处描写,天空干燥的尘埃被雨水洗净,而寺庙内部因雨而生出清凉的气息;屋檐上残留的雨滴滴答作响,如同小溪流泉一般,这些细节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最后两句"况此高人居,地偏园景清。芳馨杂悄茜,俯仰同鲜荣"则描绘了诗人所居之处的宁静与美好,以及周遭环境的清新和植物的繁茂。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也透露出诗人对高洁生活境界的向往。

诗的最后一部分"我来偶兹适,中怀澹无营。归路绿泱漭,因之想岩耕"表达了诗人偶然造访此地,内心平和而淡泊,不追求功名利禄;归途中的绿意盎然,激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好与精神世界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1440)

朱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字:元晦
  • 号:晦庵
  • 籍贯:云谷老
  • 生卒年: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相关古诗词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其一)白鹿洞书院

昔人读书地,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馀韵,绝学何能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拜张魏公墓下

衡山何巍巍,湘流亦汤汤。

我公独何往,剑履在此堂。

念昔中兴初,孽竖倒冠裳。

公时首建义,自此扶三纲。

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

元戎二十万,一旦先启行。

西征奠梁益,南辕抚江湘。

士心既豫附,国威亦张皇。

缟素哭新宫,哀声连万方。

黠虏闻褫魄,经营久徬徨。

玉帛骤往来,士马且伏藏。

公谋适不用,拱手迁南荒。

白首复来归,发短丹心长。

拳拳冀感格,汲汲勤修攘。

天命竟难谌,人事亦靡常。

悠然谢台鼎,“骑龙白云乡。

”坐令此空山,名与日月彰。

千秋定军垒,岋嶪遥相望。

贱子来岁阴,烈风振高冈。

下马九顿首,抚膺泪淋浪。

山颓今几年,志士日惨伤。

中原尚腥膻,人类几豺狼。

公还浩无期,嗣德炜有光。

恭惟宋社稷,永永垂无疆。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其十二)温汤

连山西南来,中断还崛起。

干霄几千仞,据地三百里。

飞峰上灵秀,众壑下清美。

逮兹势力穷,犹能出奇伟。

谁燃丹黄燄,爨此玉池水。

客来争解带,万劫付一洗。

当年谢康乐,弦绝今已矣。

水碧复流温,相思五湖里。

形式: 古风

赋水仙花

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靘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弱植愧兰荪,高操摧冰霜。

湘君谢遗楪,汉水羞捐珰。

嗟彼世俗人,欲火焚衷肠。

徒知慕佳冶,讵识怀贞刚。

凄凉柏舟誓,恻怆终风章。

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