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其二)

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

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

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

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面容憔悴如病态,只凭旧日声音辨识。
长夜难眠,思念家乡不知何处,晚年岁月深知你的深情厚意。
害怕人群,默默坐着变得迟钝,询问旧友如同从死里逃生。
梦醒后山雨已停,笑着看饥饿的老鼠爬上灯架。

注释

心衰面改:形容面容憔悴。
峥嵘:形容面貌憔悴、病态。
识旧声:凭借旧日的声音辨认。
永夜:漫漫长夜。
思家:思念家乡。
残年:晚年。
远来情:远方的情感。
畏人:害怕人群。
默坐:默默坐着。
痴钝:迟钝,呆滞。
半死生:仿佛从死里逃生。
梦断:梦醒。
酒醒:酒后醒来。
山雨绝:山雨停止。
饥鼠:饥饿的老鼠。
灯檠:灯架。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其二)》。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

这两句描绘了长时间的分别后重逢时的场景,人事皆非,友人的容颜已有所改变,但在交谈中仍能辨识出往日的声音,表达了一种岁月流转中的人与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旧日的情谊。

"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

诗人在漫长的夜晚里思念着远方的家园,同时感慨于友人的到来,虽然时光已逝,岁月已残,但友情依旧,如昔日般真挚。

"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

面对那些曾经熟悉的人和事物,如今却变得陌生,作者感到困惑和失落。在询问过往时,有时会突然间产生强烈的情感起伏,仿佛从死寂中惊醒。

"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

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幻的哲理。梦境与现实的区别,如同醉酒后的清醒,都是对虚幻的觉醒。而山雨停止,饥饿的小鼠上爬灯檠寻食,则是对苦难与求生的无奈写照。

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变迁、友情深厚以及时光流逝的沉思。通过对夜晚静坐、旧日重逢等场景的描绘,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于人世间真挚情感的珍视,以及面对无常世界时内心的复杂感受。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其三)

落第汝为中酒味,吟诗我作忍饥声。

便思绝粒真无策,苦说归田似不情。

腰下牛闲方解佩,洲中奴长足为生。

大弨一弛何缘彀,已觉翻翻不受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冬至日赠安节

我生几冬至,少小如昨日。

当时事父兄,上寿拜脱膝。

十年阅彫谢,白发催衰疾。

瞻前惟兄三,顾后子由一。

近者隔涛江,远者天一壁。

今朝复何幸,见此万里侄。

忆汝总角时,啼笑为梨栗。

今来能慷慨,志气坚铁石。

诸孙行复尔,世事何时毕。

诗成却超然,老泪不成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