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诗并序(其二十三)》。诗中描绘了寺庙中尼姑的生活状态以及她们对财富的追求与世俗的欲望,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出家人的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的矛盾。
诗的前半部分描述了尼姑们各自遵循佛教礼仪,出家挂佛衣,虽为出家人,但仍保留着世俗的女性身份。接着,诗中提到她们在僧团中的地位和职责,强调了佛教对她们行为的规范。然而,诗的后半部分揭示了这些尼姑内心的矛盾:她们表面上遵守佛教教义,但实际上却渴望财富,忽视了佛法的真谛。
诗中通过对比“破戒”与“身自牢住持”的尼姑形象,展现了她们在追求物质满足与精神信仰之间的挣扎。同时,也讽刺了她们对寺庙财产的管理不善,导致常住缺乏储积,影响了僧众的生活。进一步地,诗中通过描述厨房的空置和粗劣的食物,暗示了僧团生活的艰苦,以及尼姑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与实际生活条件的反差。
最后,诗以“今多损却宝,来生更若为?”结尾,表达了对尼姑们当前行为后果的深思,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这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反思,也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批判,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深刻洞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对比,展现了唐代僧侣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财富和精神追求的复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