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豆子山,打瓦鼓。扬平山,撒白雨。下白雨,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神话故事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豆子山,打瓦鼓。”这里的“豆子山”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称,而“打瓦鼓”则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用来形容山间的回声或是某种自然的声音,给人一种强烈的视听冲击。
“扬平山,撒白雨。”“扬平山”可能也是一个地名,“撒白雨”则描绘了一幅山上飘洒细雨的景象,这里的“白雨”或许指的是像雪一样纯净的雨水,增加了画面的诗意。
“下白雨,取龙女。”这里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龙女”在中国文化中往往与水有关,是一种美丽而神秘的存在。诗人通过这种超自然的元素,使得画面更加迷离而富有想象力。
“织得绢,二丈五。”这一句转换了场景,从山雨到人间的劳作,“织得绢”表明有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工作,而“二丈五”的具体尺寸则增添了一丝现实感和细节的丰富。
最后两句“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则是对这块土地的归属做了具体的划分,罗江和玄武可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环境或是行政区域,这种划分方式增加了诗歌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地理描述、神话元素的引入以及劳作生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山区生活画卷。
不详
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
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
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
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
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
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