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门诗

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

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

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

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

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

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游历石门时的所见所感和心境变化。开篇“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表明诗人的情感并非刻意追求,而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切感应,以及他内在的情感世界。

接下来的“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则是诗人突然听到关于石门之游的传说或故事,这些奇特的叙述激发了他的幽深情怀。这表明诗人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向往。

“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中,“褰裳”指的是诗人整理衣襟,准备攀登,而“思云驾”则是将自己的思想寄托于云端,如同乘坐云中之车。接着的“望崖想曾城”表达了诗人对远处山崖的眺望,以及对古老城堡的遥想。这段落展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历史意识。

“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中的“驰步”意味着迅速地走,甚至是奔跑,而“乘长岩”则是在长长的岩石上行进。最后,“不觉质自轻”表达了诗人在自然景物面前感到自己的身体似乎变得轻盈无重。这一段落描绘了诗人的激情和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中的“矫首”是抬头向上的姿态,“登灵阂”则是在攀登通往神灵之所的楼梯。末尾,“眇若凌太清”形容诗人仿佛能够超越一切尘世的束缚,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中的“端坐”是安静地坐下,“运虚轮”则是在心中思考和感悟无形之物。末尾,“转彼玄中经”表达了诗人在冥想中探索宇宙间的奥秘。

最后,“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则是说即便是神仙与万物合一,也不如自己和自然界同时达到精神上的融合。这段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追求与宇宙合一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石门之游的描绘,展示了一位道家修行者的内在世界,他们通过亲近大自然,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超越尘世的境界。这首诗语言流畅,意象丰富,是一篇充满哲思与美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1)

慧远(魏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贾。幼好学,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年二十一,师从道安,精般若性空之学。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入庐山,结庐讲学。又建莲社,倡弥陀净土法门,卜居三十余年,足不出山。后人尊为净土宗初祖。撰有《沙门不敬王者论》等

  • 籍贯:雁门楼烦
  • 生卒年:334—416

相关古诗词

庐山东林杂诗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形式: 古风

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形式: 古风

七哀诗三首(其二)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七哀诗三首(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