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咏史(其三)》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表达了对英雄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暮夜长鲸动玉鳞”,以“长鲸”象征历史中的伟大人物,而“玉鳞”则比喻他们的卓越才能或高尚品质,在“暮夜”这一特定时刻被激发出来,暗示着这些人物在关键时刻的非凡表现。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英雄的壮丽形象。
次句“兰池盗气已无秦”,“兰池”可能暗指历史上的某个地点或事件,而“盗气”则可能象征着历史人物对时代潮流的引领或对传统秩序的挑战。“已无秦”则暗示了秦朝的灭亡,意味着历史的变革和更迭。整句通过“兰池盗气”与“已无秦”的对比,表达了历史人物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历史的不可逆转性。
后两句“成名不及韩亡客,绝胜荆轲一传人”,将“韩亡客”与“荆轲”作为对比对象。其中,“韩亡客”可能是指韩国灭亡时的流亡者,而“荆轲”则是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为燕国刺杀秦王嬴政的英雄。这两者在名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名不及韩亡客”可能是在说,尽管“韩亡客”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他们的名声并未达到与他们行为相匹配的高度;而“绝胜荆轲一传人”则赞扬了荆轲虽然身死名存,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典范。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对比和评价,探讨了英雄与命运、名声与影响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邃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