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相里秀才之匡山国子监

气秀情闲杳莫群,庐山游去志求文。

已能探虎穷骚雅,又欲囊萤就典坟。

目豁乍窥千里浪,梦寒初宿五峰云。

业成早赴春闱约,要使嘉名海内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气质出众,心境悠闲,不与世俗同群,游庐山是为了寻求文学灵感。
已经能深入研究老虎般的经典,探索诗骚的高雅,还想像车胤那样借萤火虫之光研读古籍。
目光开阔,突然看到千里江浪,寒夜梦境中初宿在五座山峰的云间。
学业有成后,早早地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借此扬名天下。

注释

气秀:气质出众。
情闲:心境悠闲。
杳莫群:不与世俗同群。
庐山:庐山,中国名山。
游去志求文:游历庐山以求文学灵感。
探虎:深入研究。
骚雅:诗骚的高雅。
囊萤:像车胤那样借萤火虫之光读书。
典坟:古籍。
目豁:目光开阔。
千里浪:千里江浪。
五峰云:五座山峰的云间。
春闱:科举考试。
嘉名:美好的名声。
海内闻:扬名天下。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中的《送相里秀才之匡山国子监》,是一首别离赠答的诗歌。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于知识和学问的尊崇。

"气秀情闲杳莫群,庐山游去志求文。"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寻学问的高尚境界。"气秀"指的是秀雅之气息,"情闲"则是心境闲适不凡。"杳莫群"意味着与常人不同,而"庐山游去志求文"则表明诗人渴望到庐山一带寻访学问。

"已能探虎穷骚雅, 又欲囊萤就典坟。"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和渴望。在这里,“探虎”比喻勇敢地探索未知领域,而“穷骚雅”则是指深入研究古代文学经典。"囊萤"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愿意像古人那样,将萤火虫装入袋中以借光读书的决心和毅力。

"目豁乍窥千里浪,梦寒初宿五峰云。" 这两句则是对景物的描绘与内心世界的抒发。“目豁”意味着视野开阔,而“乍窥千里浪”则形容远眺时所见之壮丽景象。“梦寒初宿五峰云”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美的向往,甚至在梦中也沉浸于这份美好。

"业成早赴春闱约,要使嘉名海内闻。" 这两句是对友人的勉励和期待。"业成"意味着学业有成,而“早赴春闱约”则是指及时参加科举考试。“要使嘉名海内闻”表达了诗人希望朋友能名扬天下,成为大家所称颂的杰出人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学问追求的表达,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寄寓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

收录诗词(310)

李中(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 字:有中
  • 籍贯:江西九江

相关古诗词

送圆上人归庐山

莲宫旧隐尘埃外,策杖临风拂袖还。

踏雪独寻青嶂下,听猿重入白云间。

萧骚红树当门老,斑駮苍苔锁径闲。

预想松轩夜禅处,虎溪圆月照空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送夏侯秀才

江村摇落暮蝉鸣,执手临岐动别情。

古岸相看残照在,片帆难驻好风生。

牵吟一路逢山色,醒睡长汀对月明。

况是清朝至公在,预知乔木定迁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致仕沈彬郎中游茅山

挂却朝冠披鹤氅,羽人相伴恣遨游。

忽因风月思茅岭,便挈琴樽上叶舟。

野寺宿时魂梦冷,海门吟处水云秋。

华阳洞府年光永,莫向仙乡拟驻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阎侍御归阙

羡君乘紫诏,归路指通津。

鼓棹烟波暖,还京雨露新。

趋朝丹禁晓,耸辔九衢春。

自愧湮沈者,随轩未有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