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吟

伊嵩有客欲无言,进退由来尽俟天。

好静未能忘水石,乐闲非为学神仙。

休嗟紫陌难为客,且喜清风不用钱。

枉尺直寻何必较,此心都大不求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伊嵩山中有位客人想要沉默不语,进退之间一切都听从天命。
他喜好安静,无法忘怀山水之乐,并非为了追求成仙。
不必哀叹京城做客不易,能享受清风已足够,无需金钱买来。
不必计较得失,弯曲与正直都不必太过计较,因为这颗心宽广,不求完美无缺。

注释

伊嵩:指伊阙和嵩山,古代名胜之地。
由来:自古以来,向来如此。
水石:自然山水,象征宁静生活。
神仙:道教中的长生不老之说。
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仕途。
清风:自然的清风,象征自由。
枉尺直寻:比喻曲直,引申为世间纷争。
全:完备,完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的《有客吟》。诗中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首句“伊嵩有客欲无言”,描绘出一个在伊嵩之地的访客,似乎内心有所感触却欲言又止,暗示了诗人的沉思与内敛。次句“进退由来尽俟天”则强调了对命运和自然法则的接纳,认为个人的行动和选择应顺其自然。

第三句“好静未能忘水石”,表明诗人喜好宁静,即使身处尘世,也难以割舍对山水的热爱,这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内心的恬淡。第四句“乐闲非为学神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并非追求仙道,而是享受闲暇的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

第五句“休嗟紫陌难为客”,表达了对仕途坎坷的淡然,不因外界的浮华而哀叹。最后一句“且喜清风不用钱”,以清风自喻,寓意清高不慕名利,同时也暗含对物质生活的超脱。结尾处“枉尺直寻何必较,此心都大不求全”,诗人主张不必过于计较得失,心境宽广,不求完美,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智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展现了邵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哲学思想。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老去吟(其二)

行年六十有三岁,二十五年居洛阳。

林静城中得山景,池平坐上见江乡。

赏花长被杯盘苦,爱月屡为风露伤。

看了太平无限好,此身老去又何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老去吟

老去无成鬓已斑,纵心年纪合清闲。

如何得意云山外,更欲游心诗酒间。

大字写诗酬素志,小杯斟酒发酡颜。

春雷惊起千年蛰,笔下苍龙自往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自乐吟

麟凤何尝不在郊,太平消得苦譊譊。

才闻善事心先喜,每见奇书手自抄。

一瓦清泉来竹下,两竿红日上松梢。

窝中睡起窝前坐,安得闲辞解客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肴]韵

自处吟

尧夫自处道如何,满洛阳城都似家。

不德于人焉敢异,至诚从物更无他。

眼前只见罗天爵,头上谁知换岁华。

何止春归与春在,胸中长有四时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