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吟(其二)

行年六十有三岁,二十五年居洛阳。

林静城中得山景,池平坐上见江乡。

赏花长被杯盘苦,爱月屡为风露伤。

看了太平无限好,此身老去又何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我已经六十三岁了,在洛阳居住了二十五年。
在城市的宁静中,我得以欣赏到山的景色,坐在池边,仿佛看到了江乡的景象。
赏花时总是被美酒佳肴所困扰,喜爱月色却常因风露而受寒。
尽管欣赏着这太平盛世的美好,但想到自己老去,也无妨如此享受人生。

注释

行年:年龄。
六十有三岁:六十三岁。
居:居住。
洛阳:古都,今河南洛阳。
林静:城市中的宁静树林。
山景:山的景色。
池平:池塘水平如镜。
江乡:江边的乡村。
杯盘苦:被美酒佳肴所困。
爱月:喜爱月色。
风露伤:因风露受寒。
太平:社会安定,繁荣昌盛。
无限好:无比美好。
此身:自身,指诗人。
老去:年老。
何妨:有什么妨碍,表示无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老去吟(其二)》,描绘了诗人晚年在洛阳的生活情景。首句“行年六十有三岁,二十五年居洛阳”表达了诗人已届高龄,长期居住在繁华的洛阳城的经历。接下来的两句“林静城中得山景,池平坐上见江乡”,写出了诗人身处城市却能享受到宁静的山林之趣和仿佛江乡的池塘美景,体现了他的生活情趣。

“赏花长被杯盘苦,爱月屡为风露伤”这两句,通过描述诗人赏花时因酒宴频繁而略感疲惫,以及月下独处时对风露侵袭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淡淡的忧郁。最后,“看了太平无限好,此身老去又何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太平盛世的赞美,即使年事已高,也无妨享受这份安宁,流露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也有对人生况味的感悟,展现出诗人淡泊名利、享受生活的恬淡心境。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老去吟

老去无成鬓已斑,纵心年纪合清闲。

如何得意云山外,更欲游心诗酒间。

大字写诗酬素志,小杯斟酒发酡颜。

春雷惊起千年蛰,笔下苍龙自往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自乐吟

麟凤何尝不在郊,太平消得苦譊譊。

才闻善事心先喜,每见奇书手自抄。

一瓦清泉来竹下,两竿红日上松梢。

窝中睡起窝前坐,安得闲辞解客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肴]韵

自处吟

尧夫自处道如何,满洛阳城都似家。

不德于人焉敢异,至诚从物更无他。

眼前只见罗天爵,头上谁知换岁华。

何止春归与春在,胸中长有四时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自和打乖吟

安乐窝中好打乖,自知元没出人才。

老年多病不服药,少日壮心都已灰。

庭草刬除终未尽,槛花抬举尚难开。

轻风吹动半醺酒,此乐直从天外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