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乐吟

麟凤何尝不在郊,太平消得苦譊譊。

才闻善事心先喜,每见奇书手自抄。

一瓦清泉来竹下,两竿红日上松梢。

窝中睡起窝前坐,安得闲辞解客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肴]韵

翻译

麒麟凤凰又何曾离开过郊野,太平盛世需要经历一番喧嚣。
刚刚听说善事心中就充满喜悦,每当遇见珍奇书籍便亲手抄写。
竹林下有一片清凉的泉水,两竿红日升起在松树梢头。
我在鸟巢中醒来又坐在巢前,哪里能有闲暇的话语去回应客人的嘲笑。

注释

麟凤:比喻吉祥的象征。
郊:郊野,乡村。
消:度过。
譊譊:形容声音嘈杂。
善事:好事,慈善之事。
心先喜:内心先感到欢喜。
奇书:稀奇的书籍。
手自抄:亲手抄写。
瓦清泉:瓦片下的清泉。
竹下:竹林之下。
两竿红日:太阳初升的景象。
松梢:松树的顶端。
窝中:鸟巢中。
窝前坐:坐在鸟巢前。
闲辞:闲暇的话语。
解客嘲:回应客人的嘲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自乐吟》,描绘了作者对平静、简朴生活的欣赏和自得其乐的心态。首句“麟凤何尝不在郊”暗示吉祥之物寓于平凡之中,表达出作者对自然和谐的赞美。接下来的“太平消得苦譊譊”反映出他对社会安宁的珍视,即使外界有些纷扰(譊譊),也能在内心保持平静。

“才闻善事心先喜,每见奇书手自抄”两句,体现了作者对于善良行为和知识的热爱,每当听到或看到美好的事物,他都会感到喜悦,并亲自去记录和传播。

“一瓦清泉来竹下,两竿红日上松梢”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清泉从竹林间流过,红日升起在松树梢头,展现出作者所处环境的恬静与美好。

最后两句“窝中睡起窝前坐,安得闲辞解客嘲”表达了诗人满足于日常生活,不为外界的嘲笑所动,只愿享受这份内心的宁静和自在。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自处吟

尧夫自处道如何,满洛阳城都似家。

不德于人焉敢异,至诚从物更无他。

眼前只见罗天爵,头上谁知换岁华。

何止春归与春在,胸中长有四时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自和打乖吟

安乐窝中好打乖,自知元没出人才。

老年多病不服药,少日壮心都已灰。

庭草刬除终未尽,槛花抬举尚难开。

轻风吹动半醺酒,此乐直从天外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自咏

天下更无双,无知无所长。

年颜李文爽,风度贺知章。

静坐多茶饮,闲行或道装。

傍人休用笑,安乐是吾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自述二首(其二)

陆海卧龙收爪甲,辽天老鹤戢毛衣。

难攀骐骥日千里,易足鹪鹩巢一枝。

最好朋侪同放适,博高台榭与登跻。

云山胜处追寻遍,似我清闲更有谁。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