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形式: 古风

翻译

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注释

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
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长:长期。
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
官家:指朝廷。
事:供奉。
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
这里指契丹和西夏。
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赤,空。
州县:指地方官府。
给:应承,负担。
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
南,指黄河以南。
“悲愁”句: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
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
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
兵戎:指战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农民的艰苦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与不公。首句“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直接点出了河北人民居住在边疆,生活充满了辛酸和艰难。

其次,“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展示了农户的经济负担,不仅要教导子女从事农业劳动,还要承担向官府缴纳税赋的压力。其中“事夷狄”一词,指的是对待北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暗示着政府在征收贡品或徭役方面的苛刻。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揭示了自然灾害和官府加重赋税的双重打击。即便是在干旱成灾、农业生产受影响的情况下,当地政府依然强制征收用于修建水利工程的劳动力。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则描绘了北方农民因为饥荒被迫带着老幼一起迁往南方寻求生计,而南方居民虽然生活较为富裕,但也不愿意接纳这些流离失所的北方难民。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表现了诗人对这一切的深深忧虑和悲哀。白昼之中,天空看似昏暗,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写照,更是心灵状态的映射。行走在路上的人们因为饥饿和疾病而面色憔悴。

最后,“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则是在表达对过去盛世的怀念。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社会安定,粮食价格低廉,不需要动用大量财力去应付战争的需求。这里诗人通过历史的比较,强调了现实生活的艰辛和对和平时期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展现了北方农民在自然灾害、官府压迫下的困境,以及诗人对于历史盛世的怀念之情。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河间

北行出河间,千岁想贤王。

胡麻生蓬中,诘曲终自伤。

好德尚如此,恃材宜见戕。

乃知阴自脩,彼不为倾商。

区区三世家,庙册富文章。

教子以空言,得祚果不良。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泊舟姑苏

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

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

荒林带昏烟,上有归鸟啼。

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法云

法云但见脊,细路埋桑麻。

扶舆度焰水,窈窕一川花。

一川花好泉亦好,初晴涨绿深于草。

汲泉养之花不老,花底幽人自衰槁。

形式: 古风

虎图

壮哉非罴亦非貙,目光夹镜当坐隅。

横行妥尾不畏逐,顾盼欲去仍踌躇。

卒然我见心为动,熟视稍稍摩其须。

固知画者巧为此,此物安肯来庭除。

想当槃礴欲画时,睥睨众史如庸奴。

神闲意定始一扫,功与造化论锱铢。

悲风飒飒吹黄芦,上有寒雀惊相呼。

槎牙死树鸣老乌,向之俛噣如哺雏。

山墙野壁黄昏后,冯妇遥看亦下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