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石梁泉送崔逵

架石通霞壁,悬崖散碧沙。

天晴虹影渡,风细练文斜。

举陟幽期阻,沿洄客意赊。

河梁非此路,别恨亦无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架设石桥通向如霞的峭壁,悬崖上分散着碧绿的沙砾。
天气晴朗时彩虹的倒影穿越而过,微风中绸带般的水流轻轻斜倾。
想要攀登却因幽深的路途受阻,沿着河流徘徊旅客的情绪愈发深远。
这并非是那河上的桥梁,离别的愁绪也一样没有边际。

注释

架石:架设石头。
通霞壁:通往像云霞一样的峭壁。
悬崖:陡峭的山崖。
碧沙:绿色的沙石。
天晴:天空放晴。
虹影:彩虹的倒影。
渡:跨越。
风细:微风。
练文:像白绸一样的波纹。
斜:倾斜。
举陟:攀登,上升。
幽期:隐秘或幽静的约会,这里指探索隐秘之地。
阻:受阻,阻挡。
沿洄:顺流而下再逆流而上,比喻徘徊。
客意:旅客的心情。
赊:长远,此处指情绪深长。
河梁:河上的桥梁。
非此路:不是这条路。
别恨:离别的愁恨。
无涯:没有尽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伟的山水景观,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情感。开篇“架石通霞壁,悬崖散碧沙”两句,以宏大之笔触勾勒出一幅险峻的山石与清澈溪流交织的画面,其中“架石”和“悬崖”塑造了层次分明、气势磅磅的景象,而“通霞壁”、“散碧沙”则透露出诗人对光线和色彩细腻的捕捉。

接下来的“天晴虹影渡,风细练文斜”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这里,“天晴虹影渡”让人联想到彩虹跨越天际的壮观,而“风细练文斜”则是对微风轻拂山石所造成的细腻变化进行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

中间部分“举陟幽期阻,沿洄客意赊”转折出一种对远行者的思念与惆怅。其中,“举陟幽期阻”表现出山川重叠、难以逾越的艰险,而“沿洄客意赊”则是诗人通过河流的曲折,抒发了对远行者愈行愈远、心绪愈缱绻的情感。

结尾的“河梁非此路,别恨亦无涯”两句,则表达了一种淡然与超脱。诗人通过“河梁非此路”暗示了离别之路非他所愿,而“别恨亦无涯”则是对无法言说的离愁进行了概括,表明即便是离别,也已不再留恋,只剩下淡定的心境。

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收录诗词(514)

皎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字:清昼
  • 籍贯:湖州(浙江吴兴)
  • 生卒年:730-799

相关古诗词

赋得灯心送李侍御萼

灯心生众草,因有始知芳。

綵妓窗偏丽,金桃动更香。

花惊春未尽,焰喜夜初长。

别后空离室,何人借末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

缥竹湘南美,吾师尚毁形。

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

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

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

闲阶夜雨滴,偏入别情中。

断续清猿应,淋漓候馆空。

气令烦虑散,时与早秋同。

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赋得啼猿送客

万里巴江外,三声月峡深。

何年有此路,几客共沾襟。

断壁分垂影,流泉入苦吟。

悽凉离别后,闻此更伤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