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怨诗示庞邓

当欢有馀乐,在戚亦颓然。

渊明得此理,安处故有年。

嗟我与先生,所赋良奇偏。

人间少宜适,惟有归耘田。

我昔堕轩冕,毫釐真市廛。

困来卧重裀,忧愧自不眠。

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

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

宁当出怨句,惨惨如孤烟。

但恨不早悟,犹推渊明贤。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在快乐中尚有余乐,悲伤时也显得疲惫。
陶渊明领悟了这个道理,安心生活多年。
哀叹我与先生,所写的诗与众不同。
人世间少有真正的舒适,唯有回归田园。
我曾放弃官位,如同微小的尘埃在市井中漂泊。
困倦时躺在厚垫上,忧虑和愧疚使我无法入眠。
如今住的破茅屋,一夜之间可能多次迁移。
风雨交加时我浑然不觉,只有黄叶堆积枕边。
宁愿写出表达不满的诗句,凄凉如孤独的炊烟。
只遗憾未能早日醒悟,仍然推崇陶渊明的贤德。

注释

欢:快乐。
戚:悲伤。
颓然:疲惫的样子。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
宜适:适宜、舒适。
轩冕:官位、权势。
市廛:市集、市井。
重裀:厚垫子。
黄叶:秋天的落叶。
怨句:表达不满的诗句。
孤烟:孤独的炊烟,比喻寂寞或哀愁。
早悟:早些醒悟。
贤:贤能,品德高尚。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奢侈生活的反思和现实困境中的超然态度。诗中“当欢有馀乐,在戚亦颓然”两句,借用《论语》中的“颓然”一词,意味着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都能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这种心境正是古代修养之士所追求的。

接着,“渊明得此理,安处故有年”两句,提到东汉时期的隐逸高士嵇康(人称“渊明”),他能够领悟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因而能在平静中度过一生。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

在“嗟我与先生,所赋良奇偏”两句中,诗人自叹与朋友之间的交情非凡,但也带有一丝悲哀,因为这种交情不为世俗所理解。

随后的“人间少宜适,惟有归耘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离之意,诗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难以找到真正的安身之地,只有返回到自然界、过简单的农耕生活才是唯一出路。

接下来的几句“我昔堕轩冕,毫釐真市廛。困来卧重裀,忧愧自不眠”描述了诗人过去的奢侈生活和现在的窘迫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的痛苦和自责。

“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则写出了诗人目前简陋的居住条件,甚至需要频繁地更换住所。而“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即便是在风雨交加之夜,也能安然入睡。

最后,“宁当出怨句,惨惨如孤烟”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悔恨和自责,如同薄弱无力的孤烟。结尾“但恨不早悟,犹推渊明贤”则是对自己未能早日醒悟到真正生活智慧的懊恼,同时又在赞叹嵇康那样的高士,他们能够早早领悟生命真谛。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超然物外的向往,以及对自己过往奢侈生活方式的反思。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一)

斜日照孤隙,始知空有尘。

微风动众窍,谁信我忘身。

一笑问儿子,与汝定何亲。

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

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

此道固应尔,不当怨尤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二)

故山不可到,飞梦隔五岭。

真游有黄庭,闭目寓两景。

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

披衣起视夜,海阔河汉永。

西窗半明月,散乱梧楸影。

良辰不可系,逝水无留骋。

我苗期后枯,持此一念静。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三)

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

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四)

相如偶一官,嗤鄙蜀父老。

不记犊鼻时,涤器混佣保。

著书曾几何,渴肺灰土燥。

琴台有遗魄,笑我归不早。

作书遗故人,皎皎我怀抱。

馀生幸无愧,可与君平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