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一)

斜日照孤隙,始知空有尘。

微风动众窍,谁信我忘身。

一笑问儿子,与汝定何亲。

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

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

此道固应尔,不当怨尤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夕阳照进孤独的缝隙,我才明白只有尘埃存在。
微风吹过每个孔窍,谁能相信我已经忘记自我。
笑着问我的孩子,你和我究竟有多亲近。
自从我来到这海南,幽静得没有邻居四旁。
明亮如不完整的月亮,独自迎接清晨的长庚星。
这条路本就如此,不应去埋怨他人。

注释

孤隙:孤独的缝隙。
空有尘:只有尘埃。
众窍:各种孔窍。
忘身:忘记自我。
儿子:这里可能指诗人的情感寄托或象征。
幽绝:极其幽静。
长庚晨:长庚星,金星,清晨出现。
固应尔:本就应该如此。
怨尤人:埋怨他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情怀。在这里,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首句“斜日照孤隙,始知空有尘”中,“斜日照孤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夕阳透过窗棂投射在室内的情景。诗人由此感悟到尘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这里“孤隙”指的是独处的房舍和心灵的角落。

接着,“微风动众窍,谁信我忘身”一句通过细腻描写微风吹拂过窗棂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这里“众窍”指的是窗户上的各个孔洞,而“谁信我忘身”则是说,在这宁静与孤独中,诗人已经忘记了身外的一切。

第三句“我笑问儿子,与汝定何亲”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关系的淡漠。诗人在这里以一笑置之,询问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之间到底有多么亲近,这里“儿子”可能是他的亲生子,也可能是比喻他所培养的事业或者理想。

然后,“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一句写出了诗人远离尘嚣的愿望。“海南”在这里象征着遥远和隐逸,而“幽绝无四邻”则形容了一种没有邻里、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接着,“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一句中,“耿耿如缺月”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和孤寂,而“独与长庚晨”则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最后,“此道固应尔,不当怨尤人”一句体现了诗人的豁然开朗。这里“此道”指的是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而“不当怨尤人”则是说,既然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就没有必要去埋怨他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远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了宋代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二)

故山不可到,飞梦隔五岭。

真游有黄庭,闭目寓两景。

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

披衣起视夜,海阔河汉永。

西窗半明月,散乱梧楸影。

良辰不可系,逝水无留骋。

我苗期后枯,持此一念静。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三)

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

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四)

相如偶一官,嗤鄙蜀父老。

不记犊鼻时,涤器混佣保。

著书曾几何,渴肺灰土燥。

琴台有遗魄,笑我归不早。

作书遗故人,皎皎我怀抱。

馀生幸无愧,可与君平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和陶杂诗十一首(其五)

孟德黠老狐,奸言嗾鸿豫。

哀哉丧乱世,枭鸾各腾翥。

逝者知几人,文举独不去。

天方斲汉室,岂计一郗虑。

昆虫正相齧,乃比蔺相如。

我知公所坐,大名难久住。

细德方险微,岂有容公处。

既往不可悔,庶为来者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