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两公精意与神交,平地能令水满篙。
云气远收晴嶂合,雨声偏傍夜床高。
辘轳未暇分甘井,舴艋应知避怒涛。
愿受一廛须及早,秋成犹得饱儿曹。
此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夜晚听雨声而感慨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时事的关切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开篇“两公精意与神交”,即通过两个高尚的人物来比喻心灵的交流与沟通,这里的“两公”有可能是指某种理想中的君子或圣贤,暗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接着,“平地能令水满篙”,形象地表达了雨水如同恩泽般普洒大地,使得原本干涸的地方变得湿润,这里的“篙”指的是古代用来灌溉农田的小道具,诗人通过这个细节展示了雨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句“云气远收晴嶂合”,则描绘了一幅雨后天清景象。山峦在雨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明净,云雾散去之后,山峰连绵,一派祥和之气。
第四句“雨声偏傍夜床高”,诗人通过耳边的雨声来表达自己的不宁静,夜深人静,雨声却如同在身旁回响,让人难以入睡,反映了诗人的心绪不宁。
第五句“辘轳未暇分甘井”,此处则转向生活的另一面。诗中提到的“辘轳”是古代汲水用的工具,“甘井”指的是甘美的泉水,表明人们在雨后的忙碌景象,没有闲暇去分配那些甜美的井水。
第六句“舴艋应知避怒涛”,诗人提醒我们应该认识到何时需要躲避那如同愤怒般汹涌澎湃的洪流,引申出面对困境和危险时的智慧与勇气。
最后,“愿受一廛须及早,秋成犹得饱儿曹”,诗人表达了希望能够及早地获得一份稳定的生活,即使是在收获即将到来的季节中,也不失为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祝福。
整体来看,此诗通过对雨夜情景的细腻描绘,传递出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波动。
不详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捲芦吹散一空云,天面明金挂侧盆。
竹柏疏阴浮藻荇,山河清影落乾坤。
习家池上酒初漉,越女溪边花正繁。
我醉欲眠归未得,纷纷身外不须论。
不寐池塘夜,萧萧夏木重。
亭虚风趁客,水净月随侬。
蛙喜鸣如吹,蝉饥语似蛩。
一区真自足,何地肯相容。
轻雷不成雨,风砌旋支床。
山乱云行曲,楼高月路长。
柴门非故国,戎马尚他乡。
笳鼓悲清暝,关河思不忘。
物华苒苒竞芳新,六月红渠自作春。
走马看花传好句,长梯摘实赖幽人。
雨馀门巷无留客,月上池台绝过尘。
为约龟鱼共清赏,酒香花气两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