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小松双对凤池开,履迹衣香逼上台。
天意皆从彩毫出,宸心尽向紫烟来。
非时玉案呈宣旨,每日金阶谢赐回。
仙侣何因记名姓,县丞头白走尘埃。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上呈奏折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行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仕途生活的感慨。其中,“小松双对凤池开”展示了庭院之美;“履迹衣香逼上台”则透露出官员升阶时的庄重与神圣气氛。
“天意皆从彩毫出”暗示着皇帝的旨意如同神笔所绘,具有无上的权威;“宸心尽向紫烟来”则表明这份尊贵的心思似乎随着宫中的香烟飘散而至。这样的描写强化了皇权的神圣感。
“非时玉案呈宣旨,每日金阶谢赐回。”这里的“非时”可能指的是不定期的朝会,“玉案”象征高贵,而“每日金阶谢赐回”则展示了官员对于皇帝恩赐的感激之情。
最后两句,“仙侣何因记名姓,县丞头白走尘埃。”“仙侣”可能是对官员的一种美好称呼,而“记名姓”意味着希望留下名字,以示不朽。然而,“县丞头白走尘埃”却描绘了一位县丞(地方行政长官)的沧桑变迁,头发已经斑白,却仍需在世俗的尘埃中奔波。
这首诗通过对鲜明对比的运用,如庭院之美与仕途之艰辛,皇权之神圣与人间之凡尘,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仕途生活的矛盾情感。
不详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忽看花渐稀,罪过酒醒时。
寻觅风来处,惊张夜落时。
游丝缠故蕊,宿夜守空枝。
开取当轩地,年年树底期。
屋在瀑泉西,茅檐下有溪。
闭门留野鹿,分食养山鸡。
桂熟长收子,兰生不作畦。
初开洞中路,深处转松梯。
爱仙无药住溪贫,脱却山衣事汉臣。
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
村童近去嫌腥食,野鹤高飞避俗人。
劳动先生远相示,别来弓箭不离身。
霏霏漠漠绕皇州,销雪欺寒不自由。
先向红妆添晓梦,争来白发送新愁。
暖催衣上缝罗胜,晴报窗中点綵毬。
每度暗来还暗去,今年须遣蝶迟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