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浣溪沙·和仲韶寄韵》由明代诗人沈宜修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末时节的哀愁与感慨。
首句“春事阑珊可怨嗟”,开篇即点出春光将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春日的美好时光即将消逝,诗人不禁发出一声叹息,表达了对春天即将结束的哀愁。
接着,“愁看柳絮逐风斜”一句,以柳絮随风飘舞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末时节的景象,同时也借以抒发内心的愁绪。柳絮的轻盈与飘忽,仿佛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暗示着一种无可奈何的离别感。
“碧云天际正无涯”则进一步渲染了广阔的背景,碧蓝的天空与无边的远方形成了一种辽阔而空旷的意境,增强了诗的抒情效果,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莫问燕台曾落日,休怜吴地有飞花”两句,运用了典故,通过“燕台落日”和“吴地飞花”的意象,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燕台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吴地飞花则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这两句既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现实的感慨。
最后,“春风总不属侬家”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春风不眷顾自己的深深感慨。春风本是温暖和煦的象征,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无法触及的遥远,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春末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在面对人生变迁时的无奈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