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兰溪东峰亭

昔余驻兰阴,颇得溪山趣。

日上东峰亭,遥望水东注。

别去曾几何,重来已迟暮。

一时同游者,大半发垂素。

亦或卧空坟,翳彼梅花树。

因之念所思,倚阑聊四顾。

安知游目时,翻是伤心处。

咄兹露电身,谁似金石固?

此生总满百,会合能几度。

独有溪上山,年年只如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的《题兰溪东峰亭》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描绘了诗人昔日与友人共游兰溪东峰亭的场景,以及再次回访时的物是人非之感。

首句“昔余驻兰阴,颇得溪山趣”,诗人回忆起往昔在兰溪东峰亭停留的时光,那时他深深领略到了山水之间的乐趣。接着,“日上东峰亭,遥望水东注”描绘了日光逐渐升高,诗人站在东峰亭上远眺溪水东流的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之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别去曾几何,重来已迟暮”。诗人感叹分别后的时间短暂,再次回到这里时已经步入晚年。接下来,“一时同游者,大半发垂素。亦或卧空坟,翳彼梅花树。”描述了昔日一同游玩的朋友,如今大多白发苍苍,有的甚至长眠于荒冢之中,只有梅花树在风中摇曳,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诗人由此引发了深深的思考:“因之念所思,倚阑聊四顾。”他倚靠栏杆,环顾四周,心中涌起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然而,“安知游目时,翻是伤心处。”他意识到,自己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其实也在触碰着内心的伤痛。

最后,“咄兹露电身,谁似金石固?”诗人感慨人生如同露珠和闪电般短暂,又有谁能像金石一样坚固持久呢?“此生总满百,会合能几度。”他感叹一生虽可达到百岁,但真正相聚的时刻却屈指可数。“独有溪上山,年年只如故。”在这样的感慨中,诗人找到了一丝安慰,那就是溪边的山峦,年复一年,依旧如旧,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光和友情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岁月无情的无奈和对永恒不变事物的向往。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送人从戎

世事谅难必,伊人去从戎。

平生二三策,乃用军帐中。

东郊已春阳,北陌尚寒风。

千里违邺城,几日到边封。

汉帜正星罗,淮骑亦云从。

已入青油幕,犹带骈角弓。

愿言帷幄士,勉赞戎马功。

但期膺厚赏,不忘捐薄躬。

庶几边上人,咸识尔为雄。

形式: 古风

送人归姑熟

一官冒风尘,十载犯霜露。

岂伊怀禄情,亦以娱亲故。

长涂忽榛棘,四海益氛雾。

父母且不知,妻子岂得顾。

闽海非我乡,浙河幸余渡。

谁知消息近,反使心魂惧。

桑梓半不存,骨肉定何处。

掩骼古则然,脱骖今岂遇。

言归虽有期,悲情将焉诉。

蓼虫昧葵堇,晨鸡识晦雨。

君自处平世,安知我心苦。

形式: 古风

使客还自建昌

埘鸡初戒曙,关吏已开晨。

饬徒临迥陌,振楫发长津。

四郊盛阴气,千里塞惊尘。

艰难将使命,骚屑作行人。

时值秋冬交,道经吴楚分。

昔出方祃师,今还已归军。

威迟良马劳,悽恻仆御勤。

王事不可淹,谁知君苦辛。

形式: 古风

同子充浚仲游北山夜宿觉慈院

穷年厌喧嚣,今晨惬游衍。

岂伊清旷怀,直为朋知展。

指涂阳已升,入谷光未显。

涉流既百折,寻山亦千转。

停策树频倚,攀林芳屡搴。

路夷始出幽,山暝复凌缅。

佛庐既栖薄,僧榻聊息偃。

地僻心自怡,俗远虑乃遣。

明发有佳趣,胜处将历践。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