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谢师直

忆同仲春月,冒雨过穰亭。

聊酌山酒别,独吟夜灯青。

明朝上岭路,群岫张云屏。

忽入川谷秀,固非平生经。

绿竹间红萼,紫藤垂千扃。

春塘水决决,野老发星星。

田父相与至,里言尚可听。

始闻丹砂岑,遂识五垄形。

傍瞻禹汤迹,竞信庙貌灵。

邀我陟巉巉,宿雾方冥冥。

暗沾衣裘湿,时袭草木馨。

栋宇敞绝顶,牲酒列幽亭。

竹杯占祸福,巫锦醉一咛。

日晏别云外,月出至近坰。

仆夫疲不进,鞭策无暂停。

我马忽颠坠,君心同鹡鸰。

再驾体无伤,扣关烛已荧。

自兹期莫逆,未契心所铭。

匆匆操行袂,汎汎如水萍。

今来各一方,安得同醉醒。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寄谢师直》,通过对春季冒雨探访朋友穰亭的经历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自然景色的赞赏。诗人回忆起与友人共度仲春月,冒雨赏景,饮酒作别,独自吟咏的场景。他们谈论着明日山路的崎岖,沿途的美景如川谷秀丽,竹红藤紫,春水潺潺,田野间的老人言语淳朴。在登高过程中,诗人感受到神灵的庇佑,以及与友人共度的温馨时光。

夜晚,他们在雾气中宿营,享受着简朴的宴饮,通过竹杯卜问吉凶,巫锦助兴。告别之际,天色渐晚,仆从疲惫,但诗人与友人的情感深厚,即使马匹跌倒,彼此的心意如同鹡鸰鸟般紧密。虽然分别后各自东西,诗人期待着能有更深的交情,但人生如浮萍,相聚不易。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友情的珍贵和旅途中的自然之美,体现了宋诗清新自然的特点。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寄新安通判钱学士

昔人言访舟,江水赋清泚。

冬春常一色,深浅皆见底。

崖日半寒潭,澄明动朱鲤。

君怀素已高,尘虑都应洗。

形式: 古风

寄楚州吕济叔

亭午鸟不下,谁复过我庐。

忽闻扣门者,偶出问何如。

云是山阳吏,太守遣置书。

自惟久穷困,游子安念予。

淮阴况要津,宾馆无暂虚。

岂意有所逮,委曲情未疏。

报言愧不腼,聊以谢兴居。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寄潘歙州伯恭

我贫性爱酒,有酒无钱沽。

新安走牙兵,六月至我庐。

手中持尺题,肩上担瓦壶。

高山度青天,救此愁肠枯。

开之聊倾樽,渴肺如浇酥。

醉来欲学李白骑鲸鱼,又思阮籍跨蹇驴。

上溪无健鳞,下岭无壮驹,忆君南望空长吁。

形式: 古风

寄题刁景纯环翠亭

古台数亩平岗连,莽苍瘦竹生寒烟。

虾蟆不食海月在,夜久帖角回婵娟。

今人莫论曾费筑,昔人已往谁知年。

三茅京岘必可望,终欲相与吟云泉。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