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十九)和马观复石头渡寄韵

明月隔千里,风动帐纹开。

故人锦字如梦,梦转雁初来。

倚遍西山朝爽,行过石头旧渡,久别忽经怀。

不得与之语,日夕独持杯。调绿水,歌白雪,有心哉。

也知尻高啄俯,无计脱尘埃。

狗尾貂蝉满座,贝带鵔鸃弄粉,一舆一臣台。

岁晚不如愿,谁更忿灰堆。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刘辰翁所作,名为《水调歌头(其十九)和马观复石头渡寄韵》。诗人在此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抒发了对故人的思念以及自己无法摆脱尘世的无奈。

"明月隔千里,风动帐纹开" 二句,以清澈的明月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境。"风动帐纹开"则透露出诗人夜晚独处的情景,这里的“帐”指的是床上的遮挡物,可能是帐幕或被褥,因风吹动而微微掀起,给人一种孤寂之感。

"故人锦字如梦,梦转雁初来" 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这里的“锦字”指的是书信中的美好言辞,如同珍贵的锦缎,但这书信又如同梦境般虚幻不真实。而“梦转雁初来”则是说即便是在梦中与故人相会,也是由北方的大雁带来的信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消息的渴望。

"倚遍西山朝爽,行过石头旧渡" 两句,通过诗人的身体行动,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的情态。"倚遍西山"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享受,而"行过石头旧渡"则是具体的地理环境描述,石头渡可能是一处熟悉的地方,这里的“旧”字增添了几分怀旧之情。

"久别忽经怀。不得与之语,日夕独持杯" 表达了诗人长时间的离别和内心的孤独。“不得与之语”说明了即便想与故人交流,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能“日夕独持杯”,在每个黄昏时分,独自一人举杯。

接下来的"调绿水,歌白雪,有心哉。也知尻高啄俯,无计脱尘埃" 四句,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现。“调绿水”和“歌白雪”可能是指诗人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但即便如此,也只能是暂时的逃避,无法真正摆脱世俗烦恼。

最后,“狗尾貂蝉满座,贝带鵔鸃弄粉,一舆一臣台。岁晚不如愿,谁更忿灰堆” 描述了诗人所处的现实环境,是一种对比的手法。"狗尾貂蝉满座"等物质享受与前文中的自然意境形成鲜明对照,但这些都不能让诗人的内心得到满足,反而在岁末之时,更感到无奈和不如愿。

综上所述,这首诗是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个人情感以及对比现实与理想,抒发了自己对于故人的思念、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无奈。

收录诗词(563)

刘辰翁(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字:会孟
  •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 生卒年:1233.2.4—1297.2.12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十八)

我有此客否,难作主人翁。

小年自不相似,偶与大年同。

见说东厢诸少,正拥家君胜会,二八舞歌钟。

亦欲得公重,公在画堂中。笑青蒿,真小草,倚长松。

典衣欲作汤饼,家酿愧瓶空。

公有潭州百斛,公有秫田二顷,贺客万钱通。

小大不相似,但可似公聋。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七)中秋口占

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

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

何处胡笳三弄,尚有南楼馀兴,风起木飕飕。

白石四山立,玉露下平洲。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

人间安得十客,谭笑发中流。

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光气彻天浮。

举首快哉去,灯火见神州。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其二)腊月二十一日可远堂索赋

落日半亭榭,山影没壶中。

苍然欲不可极,迢递未归鸿。

锦织家人何在,春寄故人不到,寂寞听疏钟。

木末见江去,无雪著渔翁。词舂容,歌慷慨,语玲珑。

岁云暮矣相见,明日是东风。

远想使君台上,携手与人同乐,中夜说元龙。

世事无足语,且看烛花红。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二十一)和彭明叔七夕

不见古时月,何似汉时秋。

朱陈村里新样,新妇又骑牛。

欲脱参前氐后,又说河边河鼓,此会没来由。

何处设瓜果,香动帻沟窭。郭郎老,谁为理,岂情流。

人间□睡五日,五日复何悠。

吾腹空虚久矣,子有满堂锦绣,犊鼻若为酬。

玉友此时好,空负葛巾篘。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