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眠亭

醉翁家有醉眠亭,为爱江堤乱草青。

不听耳边啼鸟唤,任教风外杂花零。

饮酣未必过此舍,乐甚应宜造大庭。

五柳北窗知此趣,三闾南儗漫孤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醉翁的家中有个醉眠亭,他喜爱江边堤岸上那片纷乱的青草。
他不愿被耳边鸟儿的鸣叫打扰,任凭窗外的野花随风飘落。
即使饮酒畅快,也不一定非得离开这间小屋,这样的乐趣更适宜在大自然中享受。
像陶渊明那样在北窗下品味生活情趣,屈原那样的忧国忧民之士在此或许也能暂时忘却孤独清醒。

注释

醉翁:指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文学家。
江堤:江边的堤岸。
乱草青:形容杂乱且生机勃勃的青草。
啼鸟:鸟儿的叫声。
风外:窗外。
杂花零:野花随风飘落。
此舍:指醉眠亭。
大庭:广阔的自然环境。
五柳:指陶渊明,以其宅前有五棵柳树而闻名。
北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此处借指隐居生活。
三闾:指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此处代指屈原。
孤醒:孤独清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喜爱饮酒的翁(老人)拥有一个专为沉醉而建的亭子,名为“醉眠亭”。从中可以看出翁对生活的悠然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

"醉翁家有醉眠亭"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主題与意境,设定了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的"为爱江堤乱草青"则进一步描绘出翁对自然之美无比的喜爱,即便是江边的野草,也能引起他的深切情感。

"不听耳边啼鸟唤,任教风外杂花零"这两句表达了翁沉醉时的状态,他不再去关注身边的小鸟叫唤,而是任由那些随风飘落的杂花在空中散落,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意境。

"饮酣未必过此舍,乐甚应宜造大庭"则透露出翁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享受和满足,他不需要远行,只是在自己的小屋里,就能体验到极致的快乐,因此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值得去扩展和维护的。

最后两句"五柳北窗知此趣,三闾南儗漫孤醒"则引出了历史上的两位隐逸之士——陶渊明(五柳先生)和林散之(三闾先生),通过翁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相提并论,强化了诗中对自然、自由和超脱世俗的主題。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轻松自在的情怀,描绘了一位老人对酒精带来的快乐与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生活图画。

收录诗词(191)

张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字:子野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
  • 生卒年:990-1078

相关古诗词

题西溪无相院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吴兴元夕

朱屋雕屏展,红筵绣箔遮。

傍云灯作斗,近树綵成花。

风月胜千夜,笙歌如一家。

人丛妨过马,天色误啼鸦。

铜漏春声换,银潢晓影斜。

楼前山未卸,火气烘朝霞。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将赴南平宿龙门洞

此心常欲老林丘,去意徘徊夜更留。

万客只贪门外过,少人知有洞中游。

春来犹见龙孙出,静里微闻石乳流。

涧水送花通阁底,寺钟催月落岩头。

暂时清梦生危枕,明日浓尘拥敝辀。

南是符阳北长举,所嗟不属古江州。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吴江

春后银鱼霜后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