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献赋头欲白,还家衣已穿。
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
客舍少乡信,床头无酒钱。
圣朝徒侧席,济上独遗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送孟孺卿落第归济阳》。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朋友离别的情感。
"献赋头欲白,还家衣已穿。"
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时间流逝和人生易老的主题。"献赋"一词暗示着诗人曾经有过文学上的追求,而现在却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过去;"头欲白"则是对年龄增长、青春不再的无奈感受。"还家衣已穿"则显示出一种简单而又充满期待的生活状态,似乎在说即使岁月流逝,日常生活依然要继续。
"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变化和不舍。"羞过灞陵树"可能指的是诗人在离别时路过某处,觉得与过去美好的记忆相比,现在的心情多么不同;"归种汶阳田"则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待和寄托,希望能够在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客舍少乡信,床头无酒钱。"
这两句通过具体的物质条件,描绘了一种旅途中的孤独和贫困。"客舍少乡信"表达了远离家乡,对亲情的渴望;"床头无酒钱"则是对物质生活的艰辛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圣朝徒侧席,济上独遗贤。"
最后两句诗中包含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圣朝徒侧席"可能是在批评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对士人困境的同情;"济上独遗贤"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在乱世之中依然保持高洁品行者的赞赏。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生活与社会现实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怀旧而又充满希望的情感,以及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反思。
不详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子真河朔尉,邑里带清漳。
春草迎袍色,晴花拂绶香。
青山入官舍,黄鸟度宫墙。
若到铜台上,应怜魏寝荒。
客舍见春草,忽闻思旧山。
看君灞陵去,匹马成皋还。
对酒风与雪,向家河复关。
因悲宦游子,终岁无时闲。
六月襄山道,三星汉水边。
求凤应不远,去马剩须鞭。
野店愁中雨,江城梦里蝉。
襄阳多故事,为我访先贤。
英掾柳家郎,离亭酒瓮香。
折腰思汉北,随传过巴阳。
江树连官舍,山云到卧床。
知君归梦积,去去剑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