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牧至吕城

破晓晴光幸未悭,鸣钲发棹早曦殷。

水经五牧黄于土,岸近丹阳矗似山。

人语缫丝声不断,农忙割麦月无闲。

旌旗壤堞风飘处,愁绪难忘时世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从五牧至吕城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与农忙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首联“破晓晴光幸未悭,鸣钲发棹早曦殷”,开篇即以“破晓”、“晴光”、“鸣钲”、“发棹”等意象,生动展现了清晨出发时的宁静与生机。阳光尚未完全普照,但已足够明亮,伴随着锣声和划桨声,诗人开始了他的旅程。

颔联“水经五牧黄于土,岸近丹阳矗似山”,通过“水经”、“五牧”、“黄土”、“丹阳”、“矗立”等词,描绘了一幅江河蜿蜒、两岸高耸的画面。这里的“黄土”不仅指泥土的颜色,也暗含了土地的肥沃与生命力,而“丹阳”之“矗立”则赋予了岸边山峦一种挺拔的姿态,两者相映成趣。

颈联“人语缫丝声不断,农忙割麦月无闲”,转而聚焦于人的活动。缫丝声与人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繁忙而和谐的乡村生活图景。尽管月色下农事繁忙,却并未让劳作的人们感到疲惫,反而在忙碌中找到了生活的节奏与乐趣。

尾联“旌旗壤堞风飘处,愁绪难忘时世艰”,在描绘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之后,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旌旗飘扬,城墙耸立,这些象征着权力与秩序的元素,在风中摇曳,似乎在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与挑战。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仍难以忘怀心中的忧虑与对艰难时世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丰富的想象,成功地捕捉并呈现了旅途中的自然美景与社会生活,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思。

收录诗词(3)

秦焕(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惠山寺

西神岩壑几重重,又向招提策短筇。

活水聊烹在山茗,白云时放隔岭钟。

陂荒无恙烟萝合,客至惟应樵牧逢。

我爱听松石床畔,风涛卷尽欲成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牧云庵观龙缝泉因怀碧山吟社

空山腹元精,众窍泻灵液。

支流汇成渊,形似半规月。

其上有悬崖,亘古此开擘。

清冷涵雪乳,阴翳生石发。

入耳无惊喧,一线引岩隙。

涓涓流自细,汩汩源不竭。

到来秋暑忘,弥觉尘虑释。

传闻雷雨时,肤寸云气白。

疑有蛰龙起,蜿蜒破石壁。

缅昔弘治初,十老留胜迹。

图画写林峦,觞咏盛裙屐。

迄今数百年,骚雅久消歇。

惟余涧泉冷,曾照髭眉碧。

庵僧鹤貌癯,招我话闲适。

汲泉试烹茶,清风生两腋。

形式: 古风

春晓

朝来滴翠山光好,无数枝头乱啼鸟。

鸠杖横拖过短桥,小池倒浸梅花老。

形式: 七言绝句

观书

挑灯掩明月,敛气观书编。

悠然会心处,宛若游名山。

所见琪瑶草,所听清冷泉。

溪谷带云树,历历在眼前。

折旋盘鸟道,独力窥洞天。

此乃是真得,不同口耳传。

后日理前境,还如再游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