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子瞻(其一)

翰林主人其姓苏,左臂不任十上书。

几年乞得江与湖,吴中父老争欢呼。

玉堂金户不肯居,肯来南郭寻樵夫。

樵夫所识山与水,除此如何论奇伟。

八月十五钱塘江,海门山下潮头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苏姓的翰林主人,他因左臂不便而未能多次上书朝廷,却在多年后获得了江湖之畔的居住之地,得到了吴中百姓的热烈欢迎。他宁愿放弃豪华的玉堂金户,选择来到南郭寻找与普通樵夫为伍的生活。诗人特别强调了苏氏对自然山水的深刻认识与欣赏,认为除了这些山水,其他地方难以体现其奇伟之处。

诗中提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八月十五日的钱塘江边,海门山下的潮水汹涌澎湃,以此象征苏氏对自然壮丽景观的热爱和向往。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具体描绘,展现了苏氏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美好自然风光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738)

徐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字:仲车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
  • 生卒年:1028—1103

相关古诗词

赠子瞻(其二)

翰林岂特文章工,赤心白日相贯通。

先与吴人除二凶,次与吴田谋常丰。

乃与徒役开西湖,狭者使广塞者除。

溉田不知几万夫,其田立变为膏腴。

世世可知无旱枯,吴人衣食常有馀。

有馀之人善可趣,官司亦可省刑诛。

无穷之利谁与俱,前有白傅后有苏。

翰林如此能成务,吴人叩额呼为父。

未知何处立生祠,定是吴山行坐处。

翰林却过淮之东,无人不看眉阳公。

玉堂气貌将以恭,又到南城寻老农。

仍使尊中酒不空,玉泉最好白醅醲。

便将玉水倾喉咙,须臾醉倒无忧翁。

老翁虽醉不敢迂,记得杭州三事书。

欲毗舜智皋陶谟,事防沮隔有所拘。

翰林此说若行诸,圣朝惠泽可大敷。

譬如雷雨动天衢,旷然霈然而廓如。

无分草木与虫鱼,一时奋振皆沾濡。

满堂饮酒尽欢娱,更无一人泣向隅。

老农虽然无所逋,愿同众口齐欢呼。

形式: 古风

赠子瞻(其三)

昔者益州牧,意欲见杜微。

不能以身往,使人舆致之。

虽用为谏议,待士礼已非。

而况君房辈,端坐呼子陵。

子陵胸中气,直与青云平。

岂肯为人屈,彼亦徒骄矜。

孰如扬州牧,自处逊与恭。

德不矜其盛,事不矜其功。

南郭已三顾,迂身为衰翁。

以手书所问,视面叹厥容。

移时能立语,避乘乃鞠躬。

不知古之人,几人能如公。

形式: 古风

感秋和张文潜(其一)

汎汎河中舟,莫系河上柳。

君看道傍叶,行人一挥手。

枝条旦旦空,颜色何可久。

坐恐霜霰繁,诸媚归一朽。

我有千丈松,亭亭不可揉。

生在孤峰上,独与云霞偶。

群形靡且纷,不与较妍丑。

群动日夜驰,而以静为守。

守松者为谁,白发无憾叟。

蓬蒿可蔽身,糟糠可糊口。

言者寓于诗,默者寓于酒。

谁知杯酌閒,便是无何有。

念子于我深,我于子亦厚。

记我守松篇,行行重回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感秋和张文潜(其二)

张子非不厚,涕泗中夜起。

兰蕙虽已衰,松筠正堪佩。

君爱兰与蕙,忘我筠与松。

君爱洛阳官,弃我淮上翁。

翁如扬大夫,其心甘贱贫。

不投天禄阁,却反离骚文。

骚人虽已殁,万古为忠魂。

欲知冤愤气,但看苍梧云。

冤情寄湘水,冤声寄湘竹。

年年霜露时,夜夜秋声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