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诗人侨居于神烈山下的生活场景与内心感受。首句“典得山南半亩居”,简练地勾勒出诗人所居之地的地理位置,山南半亩,既显其幽静,又透露出生活的简朴与自适。次句“偶因行药到郊墟”,以“偶因”二字,展现了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意而自然的散步,不经意间便来到了郊野村落,流露出一种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
接着,“依稀玉座浮云里,落莫金茎淡日初”,这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诗人所处的环境与心境融为一体。玉座与金茎,分别代表尊贵与辉煌,但在这里却与浮云、淡日相映衬,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略带孤独与寂寞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现实的某种反思。
“塔葬属支城外土,营屯塞马?中庐”,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周围环境的景象,塔葬与营屯,既有历史的痕迹,也蕴含着对过往与未来的思考。通过这些具体的景物,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命运与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
最后,“犹馀伯玉当年事,每过陵宫一下车”,这两句以伯玉(古代贤人)当年的事迹为引,表达了诗人对先贤智慧的敬仰,以及在经过陵墓时的沉思。这里的“下车”不仅指物理上的停车,更深层地意味着心灵的触动与反省,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道德修养的追求和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感悟,既富有画面感,又富含哲理,是清代文人诗作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