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蜀后主题剑门

孟阳曾有语,刊在白云棱。

李杜常挨托,孙刘亦恃凭。

庸才安可守,上德始堪矜。

暗指长天路,浓峦蔽几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孟阳曾经有言,镌刻在白云之巅。
李白杜甫常被推崇,孙权刘备也依此自重。
平庸之辈怎能固守,唯有高尚品德才值得骄傲。
暗中指向长空之路,重重叠叠的山峦遮蔽了几重天。

注释

孟阳:指古代诗人孟浩然,这里代指有智慧的先贤。
刊:刻写,此处引申为留下言论。
白云棱:比喻高远、难以触及之处,如同云朵之边缘。
李杜:李白和杜甫,唐代两位杰出的诗人,代表诗歌的高峰。
挨托:受到推崇、依赖。
孙刘:孙权和刘备,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此处理解为有雄才大略的人物。
庸才:才能平庸的人。
安可守:怎能坚守立场或成就。
上德:高尚的品德。
矜:自豪,值得尊重。
暗指:隐晦地指向。
长天路:比喻人生的道路或追求的理想境界。
浓峦:浓密重叠的山峰。
蔽几层:遮挡了视线,比喻障碍重重。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仁裕的作品,名为《和蜀后主剑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人物和高尚德行的赞美与向往。

"孟阳曾有语,刊在白云棱。" 这两句开篇即展示了一种超脱凡尘、凌驾于世的意境。孟阳指的是剑门之地,"曾有语" 表示这里有着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或历史遗迹,而"刊在白云棱"则描绘出一种飘逸高远的景象,似乎是自然界对这股力量的刻画。

"李杜常挨托,孙刘亦恃凭。" 这两句诗中提及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以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孙策和刘备,通过这些名字,诗人表达了对他们英勇气概的敬仰之情。

"庸才安可守,上德始堪矗。" 这两句则反映出诗人的自谦与对高尚德行的追求。"庸才"指的是平凡的才能,而"上德"则是指那些超乎常人、令人景仰的美德。

"暗指长天路,浓峦蔽几层。" 最后两句诗,则通过对自然山川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深远而又隐秘的意境。"暗指长天路"似乎是在说这条道路虽然不为人知,但却通向高远的天际,而"浓峦蔽几层"则是对剑门险峻山峦的形象描述,给人以深不可测之感。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历史人物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气概和高尚德行的无限向往,以及面对宏大自然时的敬畏之心。

收录诗词(18)

王仁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秦州上邦(天水市秦城区)人的(字德荤),正处于唐末这样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公元905年的秦州,处于攻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自己做了节度使并且自封为“陇西郡王”、“歧王”的李茂贞的天地,这时二十六岁,为李茂贞属下秦州节度使李继祟幕僚——秦州节度判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走上了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官及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的仕宦生涯,同时也开始了他勤勉治学、赋诗作文的创作历程,“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旧五代史·传》)

  • 生卒年:880—956

相关古诗词

奉诏赋剑州途中鸷兽

剑牙钉舌血毛腥,窥算劳心岂暂停。

不与大朝除患难,惟馀当路食生灵。

从将户口资嚵口,未委三丁税几丁。

今日帝王亲出狩,白云岩下好藏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放猿

放尔丁宁复故林,旧来行处好追寻。

月明巫峡堪怜静,路隔巴山莫厌深。

栖宿免劳青嶂梦,跻攀应惬白云心。

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彻晓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其一)

红妆齐抱紫檀槽,一抹朱弦四十条。

湘水淩波惭鼓瑟,秦楼明月罢吹箫。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丹禁旧臣来侧耳,骨清神爽似闻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其二)

玉纤挑落折冰声,散入秋空韵转清。

二五指中句塞雁,十三弦上啭春莺。

谱从陶室偷将妙,曲向秦楼写得成。

无限细腰宫里女,就中偏惬楚王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