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吴山承天观

石径趋巍宫,云甍倚层壁。

昔闻帝子游,今见羽人宅。

鳞居庭际拥,蜃阁窗外辟。

复岭曲且盘,乔林隐复直。

路萦赏心侣,谷馆咀芝客。

既近已欣觏,抚远亦惊觌。

离离越树青,渺渺海门白。

乘风迟来潮,倚月候归汐。

徘徊忆天险,俯仰誇地德。

于时将指使,暂此荡尘臆。

岂无犬马情,终负烟霞癖。

何当解朝组,相从隐仙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吴山承天观的游历体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之美。

首句“石径趋巍宫,云甍倚层壁”以石径通往高耸的宫殿,云顶的屋檐依附在层层叠叠的峭壁上,营造出一种雄伟壮丽的氛围。接着,“昔闻帝子游,今见羽人宅”由历史传说过渡到眼前的景象,暗示着这里曾是帝王或仙人的居所,增添了神秘色彩。

“鳞居庭际拥,蜃阁窗外辟”描绘了庭院中建筑密集如鱼鳞,窗外则有如蜃楼般奇异的建筑,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接下来的“复岭曲且盘,乔林隐复直”则通过曲折蜿蜒的山路和高大的树林,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多变与壮观。

“路萦赏心侣,谷馆咀芝客”描述了游人在蜿蜒的山路上欣赏美景,谷中的馆舍里有品尝灵芝的宾客,体现了游赏的乐趣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既近已欣觏,抚远亦惊觌”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致的喜爱和对远方景色的惊叹。

“离离越树青,渺渺海门白”描绘了远处树木郁郁葱葱,海门一片洁白,展现了广阔的空间感和自然的宁静之美。“乘风迟来潮,倚月候归汐”则是对自然现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徘徊忆天险,俯仰誇地德”表达了作者在自然面前的谦卑和对大地恩赐的感激之情。“于时将指使,暂此荡尘臆”则是作者暂时放下世俗烦恼,沉浸于自然之中的心境。“岂无犬马情,终负烟霞癖”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风光的深深喜爱。“何当解朝组,相从隐仙籍”则是作者渴望摆脱官场束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吴山承天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次韵春雪禁体

孙生读书光映檐,杨公涤笔色摇碗。

岂知今日物象新,总向三春堆积满。

著地都将委琐藏,拂池尽把瑕玼涴。

直愁芝菌埋没平,讵惜松篁摧挫短。

杂梅既无北使折,穿杨那有东风管。

千逵晓滑乍羞明,万瓦夜寒仍待伴。

村村掩土蛰迷户,处处压林巢覆卵。

集迟固为入坎深,消早岂缘侵座暖。

世事已如鸿印爪,我生方类鹿行疃。

卧庐正慕焦寝安,扫径却嗟袁路断。

何人无事杖堪寻,谁家有酒门可款?

皓首书生自局束,紫髯参军每萧散。

方晨致命许降临,未午催诗戒迟缓。

徐君可是常胜家,白战先陈汉庭袒。

《阳春》一曲古难和,冻笔阁来敢辞懒。

形式: 古风

除夜客中二首(其一)

忽忽岁欲暮,飘飘叹此生。

孤舟游子恨,两地老妻情。

数蹇频思卜,涂穷懒问程。

遥知小儿女,犹自说升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至东胶

海上惊闻报晓鸡,人家只在水云西。

小舟横浦潮初落,茅屋压檐鸦乱啼。

县市仅誇南货聚,州城独许北军栖。

平生自是多离恨,一到中原便惨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次昌乐

世乱何从托此身,荒城牢落偶相亲。

民情固洽初来日,兵气终悲乍见人。

钜鹿郡连来羽檄,穆陵关近起烽尘。

携家避地头俱白,寇至更堪消息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