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净照禅师

一别芦江后,千峰雁影沉。

闻回天子诏,方见老师心。

筹室应将满,禅关转见深。

秋来瓯顶夜,时扰梦投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怀深对净照禅师的怀念之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向往。

首句“一别芦江后”,以芦江为背景,暗示了与净照禅师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营造出一种离别的哀愁氛围。接下来,“千峰雁影沉”一句,通过雁群在千峰之间飞翔的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广阔,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净照禅师的思念之情。

“闻回天子诏,方见老师心”两句,巧妙地将政治与宗教相结合,通过“天子诏”的形象,表达了对净照禅师作为高僧的尊敬与仰慕。这里的“老师心”不仅指净照禅师的内心世界,也暗含了对禅宗智慧的追求与向往。

“筹室应将满,禅关转见深”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净照禅师的敬仰之情。筹室,即僧侣修行的场所,此处用以形容净照禅师的智慧与修为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而“禅关转见深”则表明了诗人对禅宗境界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对净照禅师所达到的禅境的赞叹。

最后,“秋来瓯顶夜,时扰梦投针”两句,以秋夜的瓯顶(可能是指山峰或寺庙)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神秘感的画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在梦中被净照禅师的智慧所触动,难以忘怀的情景。同时,投针的动作,既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也暗示了诗人试图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禅宗教义的努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净照禅师的深切怀念与对禅宗精神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阅佛鉴禅师语录

说禅要似钟山老,有口无心几个知。

要我舌端轰霹雳,就渠眼里下钳锤。

平时却出活人剑,险处聊为死马医。

惭愧丛林宗匠在,与人扫尽百生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乞退慧林寄佛果禅师

单丝系住老牛脚,心欲东西未自由。

凭仗东风齐著力,早教船子下扬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寄寿春沂和尚

闻把东禅木杓柄,放开布袋好流传。

后人薄己符言行,壁立家风要斩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答天宁讷和尚

老来多睡胜春蚕,五蕴山头卓个庵。

随分饥餐渴饮过,不知何地见同参。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