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长安

何事天时祸未回,生灵愁悴苦寒灰。

岂知万顷繁华地,强半今为瓦砾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翻译

为何天时不转好,让众生在苦难中煎熬,心如死灰。
谁又能料到,这片曾经繁华无尽的土地,大半已沦为废墟瓦砾。

注释

何事:为什么。
天时:指自然界的气候或时代背景。
祸未回:灾难没有结束。
生灵:众生,指所有的生物。
愁悴:忧伤憔悴。
苦寒灰:像寒冷的灰烬一样痛苦。
岂知:谁能知道,岂料。
万顷:形容面积非常广阔。
繁华地:繁华的地区,富裕的地方。
强半:大部分,过半。
瓦砾堆:碎石和瓦片堆积之处,象征破坏与荒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哀伤和废墟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对过去繁华如今荒凉场景的深切感慨。首句“何事天时祸未回”表达了对灾难持续不断的无奈与悲痛,天意似乎没有转变,灾祸依旧。在这里,“天时祸”指的是自然或命运带来的不幸,如战争、饥荒等。

“生灵愁悴苦寒灰”则是对人民生活困顿的描写。“生灵”指代普通百姓,“愁悴”形容他们内心的忧虑和不安,甚至到了极点,感受到的是深刻的痛苦。末了的“寒灰”更增添了一种绝望与凄凉的情绪,如同一颗颗冷冰的灰烬,失去了往日的温暖。

接下来的两句“岂知万顷繁华地,强半今为瓦砾堆”则是对过去与现在之间鲜明对比的描写。“万顷繁华地”形容的是曾经辉煌繁盛的地方,而“强半今为瓦砾堆”却揭示了这些地方如今已成废墟,一片荒凉。这里,“强半”意味着大部分,甚至几乎全部,都变成了满目疮痍的瓦砾。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于历史沧桑、繁华不再的深切感慨,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无力感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篇描写废墟与哀伤心情的杰作。

收录诗词(26)

子兰(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昭宗朝文章供奉,诗一卷。(出《全唐诗》卷八百二十四)

相关古诗词

登楼

边邑鸿声一例秋,大波平日绕山流。

故人千里同明月,尽夕无言空倚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蝉二首(其一)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蝉二首(其二)

衰柳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

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鹦鹉

翠毛丹觜乍教时,终日无寥似忆归。

近来偷解人言语,乱向金笼说是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