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二四二)

上人心猛利,一闻便知妙。

中流心清净,审思云甚要。

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

直待血淋头,始知自摧灭。

看取开眼贼,闹市集人决。

死尸弃如尘,此时向谁说。

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段截。

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

形式: 古风

翻译

上等人的心智敏锐,一听就明白其中的精妙。
在中流的人保持内心清净,深思其重要性。
下等人的愚钝无知,顽固不化难以开化。
直到痛苦至极,鲜血淋漓,他们才明白自我毁灭。
观察那些睁眼说瞎话的人,在热闹的市集中抉择真相。
死亡后的躯体被弃若尘土,又有谁能诉说这悲哀。
男子汉大丈夫,行事果断,一刀两断。
有些人表面人样,内心却禽兽不如,这样的行为何时能停止?

注释

上人:有智慧和地位的人。
闻:听到。
中流:社会的主流或中心。
审思:深思熟虑。
下士:愚昧之人。
顽皮:顽固不化。
血淋头:形容极度痛苦。
摧灭:自我毁灭。
开眼贼:指说谎者。
决:判断。
死尸:比喻失去生命的人。
弃如尘:被忽视或遗忘。
截:切断。
人面:外表。
禽兽心:禽兽不如的内心。
造作:虚伪的行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人性的不同层次和面对困境时的不同反应。上半句“上人心猛利,一闻便知妙”表达了高尚的人物能迅速洞察事理,悟性非凡。中间部分“中流心清净,审思云甚要”则描绘了一种平和而深思的品格,这些人在思考问题时既冷静又郑重其事。

然而,在下半句“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中,诗人批判了那些愚笨的人,他们理解力差,不易被启蒙。他们必须经历剧烈的冲击(“直待血淋头,始知自摧灭”)才能有所醒悟,这种认识常常伴随着痛苦和毁灭。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诗人指出那些表面上看似正常的人实际上心狠手辣(“看取开眼贼,闹市集人决”),他们在人群中活动却不为人知。即便是死亡,也被轻视如同尘土(“死尸弃如尘,此时向谁说”)。

最后,诗人以一种悲壮的口吻表达了男儿的气概(“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段截”),他们面对困难和敌意时,能够勇敢地应对。同时,诗人也抨击了一些人的外表与内心不符(“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他们的行为令人质疑 何时能有所改善。

总体而言,这首诗深刻揭示了人类本性中的光明与阴暗,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当世之事的忧虑和批判。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二四三)

我有六兄弟,就中一个恶。

打伊又不得,骂伊又不著。

处处无奈何,耽财好淫杀。

见好埋头爱,贪心过罗刹。

阿爷恶见伊,阿娘嫌不悦。

昨被我捉得,恶骂恣情掣。

趁向无人处,一一向伊说。

汝今须改行,覆车须改辙。

若也不信受,共汝恶合杀。

汝受我调伏,我共汝觅活。

从此尽和同,如今过菩萨。

学业攻炉冶,鍊尽三山铁。

至今静恬恬,众人皆赞说。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四四)

昔日极贫苦,夜夜数他宝。

今日审思量,自家须营造。

掘得一宝藏,纯是水精珠。

大有碧眼胡,密拟买将去。

余即报渠言,此珠无价数。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四五)

一生慵懒作,憎重只便轻。

他家学事业,余持一卷经。

无心装褾轴,来去省人擎。

应病则说药,方便度众生。

但自心无事,何处不惺惺。

形式: 古风

诗三百三首(其二四六)

我见出家人,不入出家学。

欲知真出家,心净无绳索。

澄澄孤玄妙,如如无倚托。

三界任纵横,四生不可泊。

无为无事人,逍遥实快乐。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