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纲所作的《上饶道中杂咏三首(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行走在上饶道中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的坚韧不拔与高尚情操。
首句“鬓毛萧飒寸馀冠”,以形象的描写开篇,表现了诗人在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与苍老之态,鬓发稀疏,仅余寸冠,仿佛岁月在风霜中留下了痕迹。接着,“蒙犯风霜却岁寒”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也暗喻了诗人面对人生逆境的坚韧不屈,即使历经风霜,也能坚守内心的寒冷不被融化。
“但使孤忠能感激,岂辞远谪备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坚持的执着追求,即便被贬谪到遥远之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也愿意承受,只为心中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这种精神境界,让人感受到诗人的高尚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苍苍云木留深景,渺渺深溪泻暮湍”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苍茫的云木与深邃的溪流,构成了一种深远而宁静的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而“独坐苦吟山寺冷,照人孤月正团栾”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意境,诗人独自坐在山寺之中,苦吟诗歌,周围环境的冷寂与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而一轮孤月的圆满,既是对诗人孤独心境的一种映射,也是对其高尚情操的赞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李纲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的坚韧与高洁,以及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