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吹我裳,蟋蟀寥寥啼我床。

出门四顾非故乡,谁能客游不断肠。

短歌微吟激繁霜,浮云千里一彷徨。

仰看明月流清光,二十八宿罗成行。

高台非阁遥相望,河汉纵横难为梁。

胡马北鸣雁南翔,忧来不知从何方。

慊慊伏枕聊自当,涕从中零安得防,岂不怀归道阻长。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燕歌行》之一,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客居他乡时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首句“秋风萧瑟吹我裳”,以秋风起兴,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寂寞。接着,“蟋蟀寥寥啼我床”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感,蟋蟀的叫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哀愁。

“出门四顾非故乡,谁能客游不断肠。”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远方生活的无奈与痛苦。诗人站在异乡的土地上,四周望去,皆非故土,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思乡之情。

“短歌微吟激繁霜,浮云千里一彷徨。”诗人通过歌唱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但歌声却只能激起周围的霜气,显得更加凄凉。而他内心的彷徨,如同浮云在广阔的天空中漫无目的地飘荡,无法找到归宿。

“仰看明月流清光,二十八宿罗成行。”诗人抬头望向夜空,明月高悬,群星闪烁,这美丽的景象反而更增添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他想象着自己与家乡的亲人共赏同一轮明月,却只能独自一人在这异乡漂泊。

“高台非阁遥相望,河汉纵横难为梁。”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高台与阁楼遥遥相对,但中间隔着难以逾越的距离,正如他与故乡之间的距离。银河横跨天际,却无法搭建起沟通两地的桥梁,象征着诗人与故乡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胡马北鸣雁南翔,忧来不知从何方。”诗人听到北方胡马的嘶鸣和南方大雁的飞翔声,这些自然界的景象触发了他的忧思,让他感到忧愁无处不在,不知从何而来。

“慊慊伏枕聊自当,涕从中零安得防,岂不怀归道阻长。”诗人躺在枕头上,内心充满忧郁,泪水不自觉地滑落,他深知回家的道路漫长而艰难,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自然景象以及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深刻展现了诗人远离家乡、客居他乡时的孤独、思乡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忧虑。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燕歌行(其二)

会日苦少别日多,为君盛年行蹉跎。

忧来援琴聊短歌,羽声慷慨调不和。

悲风四起扬尘沙,浮云摧颓互相加。

人生奄忽若春华,谁家客游常无家。

中曲不觉泪滂沱,揽衣出户夜如何。

众星历历月低河,鸿雁嗷嗷鸣相过,欲往从之畏蔚罗。

形式: 乐府曲辞

善哉行(其一)

来日难期,少合多离。今日相乐,不醉何为。

寥寥北堂,哀竹苦丝。短歌裂耳,慷慨以悲。

白日云没,秉烛继之。何昼何夜,迨我盛时。

烹肥击鲜,斗酒自随。安知王乔,八公者谁。

促坐行觞,交属所私。百年如寄,当复何疑。

慊慊惜费,智者所嗤。计会有无,将以奚遗。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

善哉行(其二)

巢父洁身,天下为污。四岳九官,而无匹夫。

傅说筑岩,维时商实。爰立作相,不俟终日。

尚避海滨,二老是丽。既载后车,三圣所师。

仲未伯齐,三逐何鄙。生有父母,知有鲍子。

伯阳犹龙,和光同尘。刍狗万物,圣而不仁。

丘明修辞,古之国工。纵横六经,化裁与同。

干木偃息,大魏以藩。式则闭门,迫则踰垣。

庄周非人,蓬累而行。逍遥弄世,乃称达生。

形式: 乐府曲辞

西门行

出西门,步踟蹰。相逢不作乐,当复何须。

但作乐,勿复问有无。安知家人生产当复溷吾徒。

君击筑,我和歌。请为燕市饮,旁人当奈何。

人生欲知己,结交不在多。

岂无车马客,富贵相经过。

自非名卿鲍叔牙,虽有国士谁当知。

自非名卿鲍叔牙,虽有国士谁当知。

与君重自爱,中道有别离。

区区抱苦心,可用不相疑。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