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行

出西门,步踟蹰。相逢不作乐,当复何须。

但作乐,勿复问有无。安知家人生产当复溷吾徒。

君击筑,我和歌。请为燕市饮,旁人当奈何。

人生欲知己,结交不在多。

岂无车马客,富贵相经过。

自非名卿鲍叔牙,虽有国士谁当知。

自非名卿鲍叔牙,虽有国士谁当知。

与君重自爱,中道有别离。

区区抱苦心,可用不相疑。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西门行》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对友情、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出西门,步踟蹰”,描绘了主人公走出西门,脚步迟疑的情景,预示着即将展开的一段复杂的情感旅程。接着,“相逢不作乐,当复何须”,表达了即使在相遇时也不应过于欣喜,因为生活中的快乐往往短暂,不应过分期待。这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但作乐,勿复问有无”,诗人建议人们应该享受当下,不必过多忧虑未来的得失。这种豁达的生活态度,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反叛,也是对个人自由和即时满足的追求。

“安知家人生产当复溷吾徒”,这句话强调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忽视身边的人和事,避免因追求虚幻的快乐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君击筑,我和歌”则描绘了一幅友人相聚、欢歌畅饮的画面,体现了友情的力量和共同创造美好回忆的重要性。

“人生欲知己,结交不在多”,诗人在此强调了真正的朋友关系比数量更为重要,只有那些能够理解和支持彼此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己。

“岂无车马客,富贵相经过”,通过对比,诗人指出真正的友谊不受财富和地位的影响,真正的知音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而改变。

“自非名卿鲍叔牙,虽有国士谁当知”,这里借用了历史上的典故,表达了对像鲍叔牙这样的知音的渴望,即在众多的“国士”中,能有一个真正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人。

最后,“与君重自爱,中道有别离”,表达了对朋友的珍视和对可能分离的无奈,同时也暗示了人生旅途中的不确定性。

整首诗以深情的笔触,探讨了友情、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珍惜真挚友谊的重要性。李攀龙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传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东门行(其一)

出东门,顾且望。欲何归,向洛阳。

座下两走马,马上结束千金装。

挥鞭酒家去,调笑邯郸倡。

作使博,徒数辈,掷钱百万少年场。

少年场,朝用广平公故,暮为琅琊大王。

男儿结交愿得豪贤,君复自爱莫相忘。

男儿结交愿得豪贤,君复自爱莫相忘。

恩仇分所当,翩翩轻薄殊未央。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饮马长城窟行

萧萧山上草,悠悠山下道。

长城一何长,远望多悲伤。

远望不如归,游子日依依。

依依复累累,涕泣当为谁。

高台知天风,鸿雁知天霜。

欲媚更无人,欲去更彷徨。

浮云西北来,我马顾之鸣。

愿附尺素书,迢迢东南行。

浮云不可托,素书不可成。

十年违室家,安知即平生。

形式: 乐府曲辞

上留田行

人生一何相悬,哲士常见未然。

愚夫不睹目前,所较以千年。

今尔忽怨苍天非、世淆乱,谁贵圣贤。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孤儿行

孤儿生,孤儿生,命不如,一抔土。

父母在时坐长筵,雷大鼓。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报府。今年护羌,明年击胡虏。

六月来归,不得自言苦。目汁稠浊,头面生疮。

大兄言视饭,大嫂言溉釜。上高堂,不见父与母。

下堂孤儿,泪下如缕。使我朝行薪,暮不得束刍。

顷筐敝漏,缉之用荼。钩折无喙,镰钝无肤。

舍镰拔丛,棘棘断行。复苏刺伤我手,复裂我襦。

自念犹人,谁使为奴。兄嫂如此,为不早去。

下从地下,当复何须。高秋八九,月堕严霜。

百草凋枯,牧竖绝粮。

驱羊下山,逸入他群,不辨所亡。

愿取我羔,莫攘我羊。羊复恋子,箠之不将。

弃箠挽角,羊僵道傍。拽羊回家,兄与嫂睨。

三年不乳,毛尾空长,作何校计。

乱曰:羊鸣一何芊芊。

父母地下,将书寄与兄嫂:尔爱其羊,我爱其子。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