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行(其二)

巢父洁身,天下为污。四岳九官,而无匹夫。

傅说筑岩,维时商实。爰立作相,不俟终日。

尚避海滨,二老是丽。既载后车,三圣所师。

仲未伯齐,三逐何鄙。生有父母,知有鲍子。

伯阳犹龙,和光同尘。刍狗万物,圣而不仁。

丘明修辞,古之国工。纵横六经,化裁与同。

干木偃息,大魏以藩。式则闭门,迫则踰垣。

庄周非人,蓬累而行。逍遥弄世,乃称达生。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诗《善哉行(其二)》由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哲理思考,展现了对古代贤士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洞察。

首先,诗中提到巢父的高洁品质,即使在污浊的世间也能保持自我,象征着高尚人格的独立与坚守。接着,四岳九官虽位高权重,却不及普通百姓的纯粹与真实,强调了身份地位并非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傅说筑岩的故事被提及,他最终成为商朝的重要宰相,说明机遇与才华并存的重要性。同时,诗中也提到傅说在成功后选择退隐海滨,与巢父形成对比,体现了对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

“既载后车,三圣所师”一句,借用了孔子、老子、庄子三位圣人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智者的尊敬与学习。孔子的修辞、老子的道德哲学、庄子的逍遥思想,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中赞扬了这些思想对于塑造个人品德、理解世界的重要作用。

最后,“仲未伯齐,三逐何鄙”引用了《左传》中的故事,讽刺了鲁国君臣的短视与无知,强调了明智决策与远见卓识的价值。同时,诗中也提到了伯夷、叔齐两位先贤的高尚节操,以及列子的隐逸生活,进一步深化了对理想人格与生活方式的探讨。

整体而言,《善哉行(其二)》通过一系列历史典故和哲理思考,展现了对古代贤士的赞美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智慧、道德修养以及理想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西门行

出西门,步踟蹰。相逢不作乐,当复何须。

但作乐,勿复问有无。安知家人生产当复溷吾徒。

君击筑,我和歌。请为燕市饮,旁人当奈何。

人生欲知己,结交不在多。

岂无车马客,富贵相经过。

自非名卿鲍叔牙,虽有国士谁当知。

自非名卿鲍叔牙,虽有国士谁当知。

与君重自爱,中道有别离。

区区抱苦心,可用不相疑。

形式: 乐府曲辞

东门行(其一)

出东门,顾且望。欲何归,向洛阳。

座下两走马,马上结束千金装。

挥鞭酒家去,调笑邯郸倡。

作使博,徒数辈,掷钱百万少年场。

少年场,朝用广平公故,暮为琅琊大王。

男儿结交愿得豪贤,君复自爱莫相忘。

男儿结交愿得豪贤,君复自爱莫相忘。

恩仇分所当,翩翩轻薄殊未央。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饮马长城窟行

萧萧山上草,悠悠山下道。

长城一何长,远望多悲伤。

远望不如归,游子日依依。

依依复累累,涕泣当为谁。

高台知天风,鸿雁知天霜。

欲媚更无人,欲去更彷徨。

浮云西北来,我马顾之鸣。

愿附尺素书,迢迢东南行。

浮云不可托,素书不可成。

十年违室家,安知即平生。

形式: 乐府曲辞

上留田行

人生一何相悬,哲士常见未然。

愚夫不睹目前,所较以千年。

今尔忽怨苍天非、世淆乱,谁贵圣贤。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